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月亮相 六月開啟百場免費盛宴

香港首屆「非遺月」將於2025年6月正式開鑼,這是一項由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主辦、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呈獻的盛大文化活動,旨在推廣和弘揚香港及內地豐富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此次活動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通過超過百場免費表演、互動體驗和導賞團等多元形式,讓市民與旅客深入了解並親身感受本地及鄰近地區的傳統文化魅力。本文將從活動內容、社會意義以及未來展望三方面詳述這一重要文化盛事。

豐富多樣的活動內容與體驗

「香港非遺月2025」涵蓋超過80場精彩絕倫的非物質文化表演,包括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長洲飄色匯演、英歌舞蹈、粵劇選段,以及傳統舞龍舞獅等經典節目[2][3]。此外,更設有60個互動體驗攤位,如葉問詠春拳術示範和海陸豐/鶴佬水上人傳統婚嫁儀式中的陸上扒龍舟(龍船舞)與麒麟舞互動,使參加者能夠親手觸摸並學習這些珍貴技藝[2]。同時安排了20個「非遺精華遊蹤」導賞團,帶領市民走訪不同社區,探索隱藏於日常生活中的傳統工藝與習俗[2][4]。

開幕典禮暨嘉年華已於5月31日至6月1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以「非遺節慶遍香江」為主題,不僅展示了本地特色,也融合了內地江西贛州客家等代表性項目[2][3]。其中,「根與魂—江西贛州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暫名)將於6月14日至7月1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行,多達40餘場次的表演和講座進一步深化兩地交流合作[3]。

促進公眾認識與跨界交流

此屆「香港非遺月」不僅是一次視覺聽覺上的饗宴,更著重提升公眾對保護及發展傳統技藝的重要性的認知。康文署聯同策略夥伴組織了一系列論壇,包括6月14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高峰會,以及面向青年學生和公眾人士的討論會,共同探討如何在現代都市環境中實現“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理念[3]。

透過邀請粵港澳大灣區學者及傳承人參加,高峰會聚焦區域合作,加強不同地方間對話,有助推動跨地域協作保存珍貴技藝。此外,多個周末在全港各區舉辦嘉年華或同樂日,使不同年齡層均可輕鬆參與,加深對本土歷史脈絡及民族特色之理解[2][5]。

提升城市形象與未來發展潛力

作為首次舉辦的大型綜合性活動,「香港非遺月2025」預計吸引逾10萬名市民及旅客參加,不僅活化城市公共空間,也增強社群凝聚力和身份認同感[2]。透過免費開放所有節目,大幅降低入門門檻,有利推廣至更廣泛群眾,提高全民對本土乃至國家級無形資產價值之共識。

長遠而言,此類大型平台有助培養新一代接班人,同時促使相關產業鏈條形成,例如手工藝品市場、生態旅遊以及教育培訓服務等,有望成為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外,「香港處處有非遺」不只是口號,而是鼓勵大家從生活細節出發,共同守護並創新延續這些活生生的人文瑰寶。

總結而言,「香港非遺月2025」不僅是一場集藝術欣賞、教育普及、市民互動於一身的大型公益盛事,更是弘揚民族精神和促進跨地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全球化浪潮下,它提醒我們珍惜根源、多元共融的重要性,也期待未來能持續擴大影響力,使更多人投身到保護和創新無形文化資產工作中,共建充滿活力且具歷史厚度的現代都市風貌。

資料來源:

[1] m.chinanews.com

[2] www.wenweipo.com

[3] www.info.gov.hk

[4] www.icho.hk

[5] www.icho.hk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