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滙醫務疑倒閉|海關拘董事秘書 涉720萬詐騙案

一場醫學美容院的結業風波,掀開預繳式消費潛藏的巨大風險,受害者眾,涉及金額驚人。「仁滙醫務」這名字,在短短數日間,從提供疫苗注射和身體檢查的醫療集團,變成眾多市民口中的「苦主」。這宗懷疑結業事件,不僅讓消費者蒙受金錢損失,更暴露了現行法例對醫療服務預繳式消費的規管漏洞。本文將深入剖析仁滙醫務事件的來龍去脈,探討預繳式消費的風險,並檢視相關法例的不足,希望能為讀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並引發對未來規管方向的思考。

預繳之痛:從信任到幻滅

「摸門釘」揭開的結業疑雲

故事始於許多預約了疫苗注射或身體檢查的市民,在前往仁滙醫務各中心時,赫然發現診所大門緊閉,人去樓空。電話無人接聽,社交平台帳號亦已停用,種種跡象無不指向一個令人心驚的事實:仁滙醫務,這間自2015年起在香港設有多間中心的醫療集團,很可能已經結業。

對於已經預繳了服務費用,等待接種疫苗或進行檢查的市民而言,這無疑是晴天霹靂。他們付出的血汗錢,可能就此化為烏有。更令人氣憤的是,據海關調查顯示,仁滙醫務在懷疑結業前的數天,仍然持續銷售醫療服務並接受預繳式付款。這種行為,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中「不當地接受付款」的罪行。

苦主湧現,損失慘重

事件爆發後,大批受影響的市民紛紛向海關、警方及消委會求助。截至目前,海關及警方共接獲逾1600宗相關舉報,涉及的預繳金額總值高達720萬元。據報道,單一最高的預繳金額約為2.9萬元。這些苦主中,不乏為嬰幼兒購買疫苗接種套餐的家長,他們不僅擔心金錢損失,更憂慮孩子的健康受到影響。許多苦主在通訊群組中交流訊息,人數眾多,顯示受害範圍之廣。

執法部門的介入與調查

海關迅速行動,拘捕涉案人士

面對大量舉報,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不良營商手法調查第一組迅速展開調查,並於近日採取拘捕行動。一名61歲的仁滙醫務集團男董事及一名31歲的公司女秘書被捕。兩人均已獲准保釋候查,案件仍在深入調查中。

海關指出,初步調查發現該商戶在懷疑結業前數天,仍有銷售醫療服務及接受預繳式消費付款,此舉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海關將繼續調查涉案商戶結業前的營運和財政狀況,以及是否存在不尋常的銷售活動。

政府跨部門小組應對

為盡快處理仁滙醫務結業事件,政府已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成員包括保安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海關、警方、衞生署及消委會代表。小組旨在協調各部門工作,追究涉事人員的法律責任,並為受影響市民提供協助。衞生署也設立了電話專線、電郵及WhatsApp,為市民提供健康資訊和疫苗注射相關的專業建議,並協助有需要的家長安排子女到母嬰健康院接種疫苗。

預繳式消費的盲點與反思

法例規管的不足

仁滙醫務事件再次凸顯了本港在預繳式消費方面的法例規管存在不足。尤其對於醫療及美容服務等行業的預繳式消費,現行法例未能有效保障消費者權益。儘管《商品說明條例》禁止不當地接受付款,但對於商戶突然結業導致消費者損失的情況,追討往往困難重重。受害者不僅要面對冗長的法律程序,即使勝訴,商戶若已資不抵債,消費者最終也可能無法取回損失。

消費者的警惕與自我保護

這宗事件也為廣大消費者敲響了警鐘。在面對預繳式消費時,務必提高警惕。選擇信譽良好、有良好往績的商戶至關重要。在決定進行預繳前,應仔細考慮,避免一次性支付大筆金額。同時,保留所有交易單據及合約等文件,以便日後有需要時作為申訴的基本資料。

展望未來:加強規管與保障

完善法例,堵塞漏洞

為了更有效地保障消費者在預繳式消費中的權益,政府應積極研究完善相關法例。可以考慮引入強制性預繳款項保障計劃,例如設立信託帳戶或要求商戶購買保險,確保在商戶結業時,消費者能獲得一定程度的賠償。此外,應加強對醫療美容等高風險預繳式服務的監管,例如要求相關機構註冊或取得牌照,提高行業透明度。

加強教育,提升意識

除了法例層面的改革,提升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同樣重要。政府和消費者組織應加強宣傳教育,讓市民更清楚地了解預繳式消費的風險,學會辨識潛在的陷阱,並掌握在權益受損時的求助途徑。

結語

仁滙醫務懷疑結業事件是一宗令人痛心的消費糾紛,不僅讓眾多市民蒙受損失,更揭示了預繳式消費模式的潛在風險和現行法例的不足。這不僅是一宗個別事件,更是對整個社會的一次警示。我們期待政府能以此為契機,加快完善相關法例,加強市場監管,堵塞漏洞,為消費者築起更堅實的防線。同時,作為消費者,我們也應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提高警惕,理性消費,共同營造一個更安全、更公平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