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貨輪斷纜疑毀氣管 港船長涉刑毀受審

波羅的海的寧靜海床,此刻正因為一宗跨國的海事事件而掀起漣漪。一艘懸掛香港旗幟的貨輪「新新北極熊」號,在北歐海域的一次拖錨過程中,意外(或非意外)地切斷了連接芬蘭與愛沙尼亞的重要天然氣管道「波羅的海連接器」(Balticconnector)以及一條通訊電纜。這起事件不僅引發了相關國家的關注與調查,更讓該貨輪的船長在香港面臨刑事毀壞的指控,以及海事處的票控。這不單是一宗單純的海事事故,背後牽涉的國際合作、法律管轄權、以及對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的重視,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沉寂的海床下的暗湧:事件的開端

故事始於2023年10月8日凌晨,一條承載著能源輸運重任的天然氣管道和一條維繫著數位通訊的海底電纜,在芬蘭灣的海床下遭遇了不速之客。根據芬蘭國家調查局的調查,一艘名為「新新北極熊」的香港註冊貨輪被發現與事發時間和地點高度吻合。隨後的調查在海床上發現了一個重達六噸的船錨,且有跡象顯示曾與天然氣管道接觸,這被認為是造成損壞的原因。雖然中國方面聲稱損壞是因惡劣天氣下的意外所致,但芬蘭氣象研究所的數據顯示事發當時海灣並沒有發生風暴。這讓芬蘭等國對「意外說」持保留態度。

這起事件並非孤立。近年來,波羅的海的海底基礎設施頻傳受損事件,包括2022年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案,以及其他數條海底電纜的斷裂。這引發了對這些事件是否為蓄意破壞或混合行動的猜測,歐洲盟國之間也加強了相關調查與合作。

跨越國界的追訴:香港船長的法律責任

這起發生在公海區域的事件,最終卻將涉事貨輪的船長帶回了香港的法庭。根據報導,該名持有中國護照的43歲船長萬文國,在香港被控以一項刑事毀壞罪,以及海事處的兩項票控。刑事毀壞的控罪指其在當時掌管或指揮船隻的情況下,無合法辯解而損壞他人的財產,即天然氣管道及海底電信電纜。而海事處的票控則涉及在船錨不足的情況下繼續航行,以及未按規定向船舶公司提交每日申報。

這引出了關於海事事件管轄權的討論。根據國際法,船舶的行為通常受船旗國的法律管轄。作為一艘香港註冊的貨輪,其行為首先受香港法律的規範。儘管事件發生在公海,但刑事毀壞是一種普遍管轄的罪行,且香港法例對於在香港以外犯下的某些罪行也具有管轄權。同時,海事處作為香港的海事主管機關,有權根據香港的相關海事法例對船隻及其船員的違規行為進行票控。

船長在法庭上對刑事毀壞罪的控罪表示一度不太理解,但隨後表示明白。控方申請將案件押後至7月4日再訊,以便進行進一步調查。

海事規則下的義務與責任:從錨鍊談起

這次事件的核心問題之一,在於船隻在海上航行時的錨鍊管理。根據報導,調查人員認為船隻拖行的船錨是造成損壞的原因。在正常情況下,貨船的船頭錨鍊需要手動操作才能放下,並且有多重保護措施防止意外發生。若要故意利用船錨造成損壞,這將是一個緩慢、費時且具有風險的過程。船舶追蹤數據顯示,「新新北極熊」號在經過天然氣管道附近時,其航速曾一度停止。

海事法規對船隻的航行行為有著嚴格的規定,包括在特定區域禁止下錨(禁錨區)。船長作為船隻的指揮者,有責任確保船隻遵守所有相關的海事法規,並安全航行。在錨鍊不足的情況下繼續航行,顯然違反了相關的海事規定。這不僅可能危及船隻自身安全,也對其他海上設施和環境造成潛在風險。

此外,船長未能按規定向船舶公司提交每日申報,也可能觸犯了相關的海事管理條例。這些規定的目的在於確保船舶公司的有效監管,及時掌握船隻的狀態和位置,以應對潛發情況。

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一個全球性的警示

這起事件再次凸顯了海底電纜和管道等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這些設施是現代社會正常運作的基石,承載著能源輸送和資訊傳輸的重要功能。一旦受損,可能對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能源供應、通訊服務乃至經濟活動造成嚴重影響。

近年來頻發的海底基礎設施受損事件,促使各國提高了警惕,加強了對海底設施的監控和保護。一些國家呼籲對損壞海底基礎設施的行為實施更嚴厲的制裁,以起到震懾作用。同時,關於如何界定這些事件是意外還是蓄意破壞,以及如何在國際法框架下進行追責,也成為重要的議題。

台灣近期也發生了海底電纜斷裂事件,並有中國籍船長因此被起訴,這與北歐的事件有著相似之處。這些事件共同提醒我們,維護海底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已是全球性的挑戰,需要各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

司法進程的意義:釐清真相與建立規範

香港當局對「新新北極熊」號船長提出的刑事控罪和海事處的票控,標誌著事件進入了司法程序。這不僅是為了釐清事件的真相,追究可能的法律責任,也是為了向國際社會表明,香港作為船旗港,對其註冊船隻在海外的行為負有監管責任。

司法程序的推進,將有助於確定事件的性質,是單純的航行意外,還是由於人為疏忽,甚至是蓄意行為。這對於未來如何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如何完善海事法規和監管機制,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同時,此案也考驗著不同司法管轄區在處理跨國海事事件時的合作與協調。芬蘭、愛沙尼亞等受害國與香港之間的司法協作,將為處理類似案件提供範例。

前瞻與啟示:維護藍色家園的安全

「新新北極熊」號拖錨事件,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全球海洋治理面臨的挑戰。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和對海底資源及設施的依賴日益加深,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和海底基礎設施安全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從這起事件中,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示:首先,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建立更有效的資訊共享和協調機制,共同應對海上事故和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威脅。其次,需要完善海事法規,明確船隻在敏感海域和重要設施附近的航行規則,並加大監管和執法力度。第三,需要加強對船員的培訓,提高其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理能力,避免因人為疏忽導致事故。

這起在北歐發生的事件,最終在香港進入司法程序,這本身就是國際合作和法治精神的體現。期待司法程序能夠公正、透明地進行,為事件帶來真相,也為未來的海上安全治理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維護我們的藍色家園,需要每一個參與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