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福局研數據共享 照顧者資料庫試點
近年來,社會上不時傳出照顧者因壓力過大而導致的悲劇,再次敲響了社會對這群默默付出者的關注警鐘。 他們肩負著照顧家中無自理能力成員的重擔,可能是年邁的父母、身心障礙的子女,或是長期病患的親人。 然而,這份無償的辛勞往往被社會所忽視,也讓照顧者自身的需要和困境被隱藏。
香港社會正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需要照顧的長者和殘疾人士越來越多,照顧者的數量也隨之龐大。 據估計,香港的照顧者人數可能超過百萬,其中絕大多數是女性。 他們不僅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許多非在職照顧者每星期平均照顧時數甚至長達近90小時。 長時間的照顧工作帶來沉重的壓力和疲憊,然而,政策上的支援卻顯得不足,照顧者往往難以獲得喘息的機會和適切的協助。
有鑑於此,香港政府正積極研究建立一個跨專業、跨機構的照顧者資料庫,希望能更有效地識別高風險個案,並及早介入提供支援。
數據匯流的挑戰與突破
建立照顧者資料庫的構想,是希望匯集不同部門和機構所掌握的照顧者數據,例如社會福利署的服務使用者資料(包括領取各類津貼的人士)、醫院管理局的病歷資料、房屋署的公屋住戶資料,以及關愛隊家訪時收集到的資訊等。 然而,這項工作面臨著技術和隱私權的雙重挑戰。
最大的難點在於不同機構收集資料的初衷和用途各不相同,若要將這些資料用於社福支援服務,必須符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相關規定。 這涉及到複雜的法律程序和技術上的互通問題。 勞工及福利局正與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緊密商討,研究如何在符合法例的前提下,設計數據分享方案,以實現有限度的數據互通。
試點計劃的先行探索
為了推進資料庫的建立工作,勞工及福利局計劃在符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要求下,展開相關的試點計劃。 這意味著政府會先在特定範圍內,嘗試整合和運用來自不同資料庫的數據,例如低收入照顧者的津貼資料、關愛隊識別出的高風險家庭資訊,以及房屋署掌握的高風險住戶數據等。
透過試點計劃,政府希望能逐步釐清數據互通的技術細節,並探索在保障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大數據來識別那些可能處於困境中,卻未主動求助的隱蔽照顧者。 這是一個重要的開端,有助於為未來建立更全面的照顧者資料庫累積經驗。
從數據到有溫度的支援
資料庫的建立只是第一步,最終目標是將數據轉化為有溫度的實際支援。 一旦識別出高風險個案,政府希望能及早介入,透過地區的社福機構和關愛隊,主動接觸這些家庭,提供適切的協助。 這些支援服務可能包括經濟援助、照顧技巧訓練、情緒輔導、暫託服務等,以減輕照顧者的壓力和負擔,並提升他們的照顧能力。
目前,政府已推出多項措施支援照顧者,例如低收入家庭護老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生活津貼計劃,並逐步擴展關愛隊至全港18區,透過家訪識別有需要的長者及照顧者。 24小時照顧者支援專線「182183」自推出以來,已接獲大量來電,為照顧者提供即時的支援和轉介服務。 這些現有的服務網絡將與未來的資料庫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更全面、更主動的支援體系。
未來的展望與挑戰
建立照顧者資料庫是一項複雜且長遠的工程。 除了要克服數據互通和隱私權的挑戰,政府還需要思考如何持續更新和維護資料庫的數據,確保其準確性和時效性。 同時,社會各界也需要加強對照顧者的認識和支持,營造一個照顧者友善的社區氛圍。
資料庫的建立,是政府回應社會訴求、加強照顧者支援的重要一步。 雖然目前仍處於研究和試點階段,但這顯示了政府希望透過科技和數據的力量,更主動、更精準地識別和支援有需要的照顧者。 期待未來資料庫能成功建立並有效運作,讓每一位默默付出的照顧者都能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與支持,不再孤立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