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泰船員拒答撞船逃離原因
風雨夜,海上驚魂,三十九條寶貴性命,在國慶煙花璀璨之夜,悄然墜入冰冷深海。南丫海難,這三個字承載著香港社會難以磨滅的傷痛記憶。當我們試圖拼湊出那一夜的真相,從黑盒紀錄到倖存者憶述,再到事後的漫長調查與聆訊,每一個細節都如同冰冷的碎片,反射著未盡的責任與無法癒合的傷口。而在眾多觸目驚心的證詞中,有一句回應,格外刺耳,不僅挑戰了公眾對於人道精神的期待,也暴露了事件核心的某些深層次問題。
那一夜的致命交會
2012年10月1日晚,香港維多利亞港即將上演國慶煙花匯演。一艘載著港燈員工及其家屬的南丫四號渡輪,滿載著歡樂與期待,從南丫島榕樹灣出發,準備到海上觀賞煙花。與此同時,港九小輪的海泰號正從中環駛向南丫島榕樹灣。兩船在南丫島附近水域發生猛烈碰撞。 南丫四號迅速入水翻側,船上逾百人墮海。海泰號船頭嚴重損毀,但並未即時沉沒。
這場意外不僅是兩船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的一次偶然相遇,後續的發展更令人心寒。救援工作爭分奪秒地展開,但冰冷的海水無情地吞噬了生命。最終,這場香港四十多年來最嚴重海難,造成了三十九人死亡的慘劇。
疑點重重的「駛離」
在慘劇發生後,公眾的目光自然聚焦於事故原因的調查,以及事故發生後兩船的應對。特別是對於海泰號在碰撞發生後,為何沒有立即停留在現場進行救援,反而選擇駛離,這一點引起了廣泛的質疑。這不僅關乎船員的專業判斷與應急能力,更觸及了在危難面前,人道主義與法律責任的底線。
根據事後披露的資訊,以及在相關聆訊中的證詞,海泰號的船員在碰撞後並未即時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或至少其後續行為並未展現出全力救援的姿態。更令人不解的是,海泰號在碰撞後選擇了駛離事故現場一段距離,儘管船頭受損,但仍具備一定的航行能力。 這種行為與國際海上慣例——即發生碰撞後,涉事船舶應盡可能留在現場,互相支援並協助救援——背道而馳。
「我可以唔答嘛」:一句回應引發的波瀾
在後續進行的死因聆訊或相關調查中,當海泰號的船員被問及「撞船後為何即駛離」這個關鍵問題時,其中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回應是:「我可以唔答嘛」。這句話的出現,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波瀾。
從法律程序上看,在某些特定類型的調查或聆訊中,證人可能享有部分權利,包括在可能導致自證其罪的情況下選擇保持緘默。然而,這句話在當時的語境下,特別是在一場導致數十人死亡的嚴重海難調查中被提出,其帶來的觀感是極其負面的。它不僅被解讀為規避責任、缺乏擔當,甚至是對逝去生命的漠視。
剖析沉默背後的複雜性
這句「我可以唔答嘛」的回答,雖然簡短,卻折射出多層次的複雜性。
首先,從法律角度看,船員當時的陳述是否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權利,例如在可能面臨刑事檢控風險時保持緘默?這需要在嚴格的法律框架下進行評估。然而,在死因聆訊中,其主要目的是查明事實真相,而非直接判定刑事責任。因此,過度的緘默可能會被視為不合作,不利於事實的呈現。
其次,從職業倫理和道德角度看,作為一名海員,在發生碰撞後,具有協助救援的明確義務。無論責任在誰,第一要務都是救助落水人員。駛離現場的行為本身就已經受到了質疑,而在被問及原因時選擇不回答,無疑加重了這種質疑,令人懷疑其背後是否有更深層次的考量,例如試圖隱瞞某些事實,或害怕承擔責任。
再者,從公眾情感和社會期待來看,在如此重大的災難面前,社會期待的是透明、真誠的回應,以及對生命的敬畏。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我可以唔答嘛」,與海難的沉重形成鮮明對比,極大地傷害了罹難者家屬及公眾的情感,加劇了不信任感。
駛離現場的後果:延誤救援與湮滅證據?
海泰號駛離現場的行為,最直接的後果可能是延誤了寶貴的救援時間。在海上,尤其是在夜晚,搜救工作極其困難,每一分每一秒都至關重要。如果海泰號能夠立即停留在現場,利用自身的照明和資源進行搜救,或許能夠挽救更多生命。
此外,船隻在碰撞後的狀態、位置等都是重要的證據。駛離現場可能會改變這些證據的原始狀態,給後續的事故調查帶來困難,甚至可能引發串供或隱瞞證據的質疑。這也是為何國際海事法規普遍要求涉事船舶留在現場的原因之一。
海難揭示的系統性問題
南丫海難的發生,並非單一的意外或人為失誤,而是暴露了香港海事安全監管、船隻營運管理、船員培訓及應急預案等方面的多重漏洞。海泰號船員在關鍵問題上的「不回答」,可以被視為這些系統性問題在個體層面的折射。
事後的調查報告確實也指出了多項問題,包括但不限於:船隻的安全設備不足或失效(例如救生衣數量不足或難以獲取)、船員應急培訓不足、溝通協調混亂等。 而關於海泰號駛離的決策過程,以及船員在事故後的行為,都成為調查的焦點。雖然刑事審判已落幕,涉事船長被判有罪,但公眾對於真相的探求並未停止。
沉重的教訓與前行的路
「我可以唔答嘛」這句話,如同一根刺,扎在南丫海難的集體記憶中。它不僅是一個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的回應,更是對公眾知情權和真相追尋的一種挑戰。它提醒我們,在追求事故責任的同時,更要反思為何在災難面前,會出現這種選擇規避的態度。
南丫海難是沉重的教訓。它警示我們必須不斷檢視和改進海事安全體系,確保所有船隻符合最高安全標準,船員具備充足的應急知識和技能,並在危難時刻能夠展現出專業素養和人道精神。同時,相關部門在進行事故調查時,必須確保程序的公正透明,並能夠有效地獲取和呈現所有關鍵信息。
那一句「我可以唔答嘛」,或許永遠無法完全解釋那一夜的謎團,但它促使我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關於責任、關於道德、關於在最黑暗時刻,我們作為個體和社會應如何應對。南丫海難的傷痛仍在,而從中汲取教訓、防止悲劇重演,是我們對逝去生命的最好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