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皇粥店倒閉|欠130員工57萬強積金 4月供款未計
飲食業的寒冬,悄然帶走了許多街坊熟悉的老字號。最近,開業33載、曾是香港粥品界代表的海皇粥店,也黯然落下帷幕,全線結業的消息震驚社會。然而,這場結業風波背後,除了大環境的挑戰,更牽扯出勞資糾紛,尤其是在強積金供款上的拖欠問題,讓逾百名員工徬徨無助。這不單是一家企業的終結,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在經濟下行時期,企業營運與員工權益保障的嚴峻課題。
歲月靜好不再:老字號的殞落與經營困境
海皇粥店,一個承載著許多港人早餐記憶的名字。清晨一碗熱騰騰的粥品,配上油條或腸粉,是不少人開啟一天的儀式。然而,這份歲月靜好,隨著經營環境惡化而難以為繼。從高峰期逾30間分店,縮減至結業前的7間,海皇粥店的掙扎早已顯現。 餐飲業競爭激烈,加上港人北上消費模式的改變,以及本地消費力因經濟及地緣政治等因素減弱,都讓這類傳統食肆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有供應商透露,海皇粥店已拖欠數月貨款及運輸費,金額達十多萬元,這或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欠款風波:逾百員工的無聲哭泣
結業來得突然,員工們措手不及。有員工表示,公司拖糧情況已持續大半年,原定在結業當日發放的四月份薪金,最終化為一張結業通知。 據悉,勞工處已接獲逾80名海皇粥店僱員的求助,追討金額約800多萬元,主要涉及欠薪及解僱補償等項目。
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強積金的供款問題。積金局證實,海皇國際有限公司未為約130名員工,繳交去年12月的附加費及今年1月至3月的強積金供款及附加費,涉及金額約57萬元。 積金局已啟動程序入稟區域法院,向海皇提出民事申索,為受影響員工追討欠款及附加費。 雖然積金局早前曾成功為約200名海皇員工追回約130萬元的強積金供款及附加費,但今次的欠款,尤其在公司面臨清盤的情況下,追討之路預計將更為崎嶇。
強積金對沖機制的陰影:員工權益何去何從?
海皇粥店的個案,再次將強積金對沖機制的爭議推上風口浪尖。雖然強積金對沖機制已於2025年5月1日正式取消,但在這日期前的強積金供款,仍可用於對沖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 有員工在海皇工作近25年,被拖欠的長期服務金高達36萬多元,這筆應得的款項,很可能受到對沖機制的影響而無法全數追回。
工聯會批評海皇粥店未提早一個月通知員工結業,未能充分顧及員工權益,更直斥破欠基金並非企業的「提款機」。 他們認為,有充足營運能力或經驗的企業,應更早察覺財務困難並作出妥善安排,而非將責任推卸至破欠基金。
在公司清盤的情況下,員工追討欠薪和賠償的途徑通常是向清盤人提出申索。 然而,清盤程序需時,且最終能追回的金額,取決於公司資產變賣後的狀況。對於受影響的員工而言,漫長的等待和不確定的結果,無疑增加了他們的壓力和困境。
前車可鑑:企業社會責任與勞資關係的平衡
海皇粥店的結業及欠款事件,是一個沉痛的教訓。它提醒所有企業經營者,在追求利潤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對員工的責任。穩健的財務管理、及時與員工溝通、以及在困境中尋求負責任的解決方案,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對於員工而言,保留相關僱傭文件,如僱傭合約、糧單、銀行月結單、強積金累算權益表等,至關重要。 這些文件是日後追討欠薪和賠償的重要憑證。在面對企業結業或財務困難時,及時向勞工處或工會尋求協助,了解自身的法律權利和追討途徑,也是保護自身權益的必要步驟。
展望未來:如何避免下一個「海皇粥店」?
海皇粥店的結業並非單一事件,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面臨挑戰。政府、企業和勞動者都需要從中學習,共同努力,以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
政府應加強對企業營運狀況的監管,特別是涉及勞工權益和強積金供款方面。對於有財務困難的企業,應提供適切的支援和指引,協助其渡過難關,同時確保員工權益不受損害。
企業應建立更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提高風險意識,並與員工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在面臨經營困境時,應坦誠面對,與員工共同探討解決方案,而非突然結業,將員工置於困境。
勞動者也應提升自身的風險意識,了解僱傭條例和強積金制度,並在發現異常情況時及時採取行動,尋求幫助。
海皇粥店的鹹香,或許將逐漸淡出我們的味蕾記憶,但其結業引發的勞資風波,應成為社會各界的警示。唯有共同努力,才能在經濟的浪潮中,為勞動者築起更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