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卓所成立 編臨床指引助醫護
醫療的航程,總需要精準的羅盤與可靠的地圖。想像一下,當我們身體不適,尋求專業協助時,最希望能得到的是基於最新、最可靠證據的治療建議。然而,現今的醫療體系,尤其是在公營與私營機構並存的環境下,有時就像是兩條各自航行的船,儘管目標一致,航向卻可能因經驗或資訊差異而產生偏頗。這種情況,不僅可能讓病患感到困惑,也考驗著醫護人員在瞬息萬變的醫學知識洪流中,如何持續提供最優質的照護。正是為了校準這醫療的羅盤,繪製更清晰的航海圖,一個獨立的專業醫療平台應運而生。
醫療現況的呼喚:為何需要「醫卓所」?
長期以來,香港的醫療服務享有國際聲譽,公營與私營體系各有其重要角色,共同守護市民健康。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公私營醫療服務之間缺乏一套共同遵循的臨床標準與指引,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病患在尋求醫療服務時,所獲得的診療往往取決於醫生個人的知識背景、經驗累積,甚至可能受到不同機構內部習慣的影響。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同一個疾病,在不同醫生或不同醫院得到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讓照護水平出現差異。
隨著人口持續老化,慢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醫療科技的飛速發展,醫療服務的需求與複雜性都在不斷攀升。 醫護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掌握新知,才能應對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一套以實證為基礎、適用於公私營機構的臨床指引,不僅能為前線醫護提供可靠的參考,協助他們做出更適切的診斷與治療決策,更有助於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質素和效益,減少不必要或效益較低的醫療行為。 這也正是成立「醫學實證與臨床卓越研究所」(簡稱「醫卓所」)的核心動機。
「醫卓所」的誕生與使命
「醫卓所」並非從天而降,它的構思源自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2024年的施政報告,明確提出要組織一個專業平台,以實證為本,制訂臨床指引,並研究建立公私營醫療服務的質素及效益基準。 醫務衞生局隨後積極推動,邀請業界主要機構籌組這個平台。 「醫卓所」的正式成立,標誌著香港醫療體系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其核心使命,便是擔任一個獨立的專業平台,匯聚香港醫療衞生界的頂尖力量,透過嚴謹的實證研究,結合公私營醫護人員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數據,編製出適用於整個醫療體系的臨床指引。 同時,「醫卓所」也將深入研究公私營醫療服務的質素與效益基準,旨在找出更具成本效益且療效最佳的醫療方案. 政府承諾為「醫卓所」提供財政支持,但強調將遵循專業主導原則,不介入其管治、研究或討論工作,確保其獨立性和專業性。
匯聚專業力量:誰是「醫卓所」的基石?
「醫卓所」得以順利成立,其強大的基礎在於匯聚了香港醫療衞生界最具代表性的機構。應醫務衞生局的邀請,七間主要的創始成員機構共同組成了這個平台。 這七大支柱包括: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衞生署、醫院管理局、基層醫療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以及香港私家醫院聯會。
這個成員組合極具策略意義,它囊括了醫療專業團體、政府部門、公營醫院體系、基層醫療管理機構以及兩所主要的醫學院和私營醫院代表。 這樣的廣泛參與,確保了「醫卓所」在數據收集、案例分析以及對不同醫療方案的探討時,能夠充分考量公營和私營醫療服務的實際情況和獨特性。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前主席梁嘉傑教授獲提名並出任「醫卓所」的首任召集人,其豐富的專業經驗將引領平台開展工作。
指引的編製與影響:如何提升醫療水平?
「醫卓所」成立後,將會有一系列緊鑼密鼓的工作。核心任務是編製和公布臨床指引以及服務質素和效益基準。 這個過程將是基於實證的科學分析。平台將深入探討不同疾病在篩查、診斷、治療和管理方面的現行臨床做法,並評估各類醫療選項的效益,這包括藥物、醫療器械、診斷技術、手術程序,甚至是各種非藥物治療和創新的醫療科技.
編製完成的臨床指引並非強制性的「聖旨」,而是為醫護人員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 這就像是為複雜的病例提供了一份權威性的「標準答案」草稿,幫助醫生在面對病人時,能夠更快地結合最新的臨床證據和自身的專業判斷,做出最有利於病患的決定. 盧寵茂局長曾指出,雖然指引是參考,但如果醫生不遵從,需要有其他強力的理由來解釋,尤其在發生醫療事故時. 這也凸顯了指引在提升醫療決策科學性和一致性方面的重要性。
這些指引和基準不僅能供醫護人員參考,提升整體的醫療水平,同時也將用於公眾教育. 讓市民能夠初步了解罹患不同疾病時可能需要接受的醫療服務和可行的診治選項,有助於促進醫患之間的溝通,讓病人更主動地參與到醫療決策過程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此外,「醫卓所」的研究成果和建議也可能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重要參考,進一步完善醫療體系.
放眼國際:借鏡與前瞻
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臨床指引和評估醫療效益已是提升醫療質素的重要趨勢。例如,國際上存在像AGREE(The 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 Evaluation)這樣的工具,用於評估臨床診療指引的品質. 台灣也有國家衛生研究院建構的臨床診療指引平台,以及臨床試驗資訊平台等. 新加坡也透過標準化的手術表和建議收費,提高了醫療服務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醫卓所」在編製指引時,也將參考本地及海外專業機構發布的相關指引,並兼顧香港的實際情況. 這表明「醫卓所」並非閉門造車,而是願意借鏡國際經驗,力求編製出既符合國際標準,又貼合本地需求的臨床指引。盧寵茂局長也期望「醫卓所」能促進醫療專業交流,並與世界各地負責醫療專業實證及臨床指引的機構保持聯繫,讓香港的醫護人員能及時了解並應用最新的技術,這對於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具有積極意義。
挑戰與展望
「醫卓所」的成立固然令人振奮,但前行的道路上也可能面臨挑戰。如何確保不同專業、不同機構的醫護人員都能理解並接受這些指引?如何在快速發展的醫療科技面前,持續更新並發布最新的臨床建議?如何平衡指引的指導性與醫生臨床判斷的靈活性?這些都需要時間和智慧去探索和應對。
儘管存在挑戰,我們仍有理由對「醫卓所」的未來充滿信心。其獨立性、專業性以及廣泛的代表性,為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透過匯聚業界智慧,以科學實證為依歸,「醫卓所」有潛力成為香港醫療體系的一股重要推動力,逐步消弭公私營之間的差距,提升整體醫療水平,讓所有市民都能享受到更一致、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醫卓所」的成立,不僅是編製一份份臨床指引,更是為香港醫療體系注入了一劑「標準化」與「卓越」的催化劑。它承載著提升醫護專業水平的期望,也回應著市民對更高品質醫療服務的期盼。當這份由眾多專業人士共同編繪的醫療地圖逐漸清晰,醫護人員將更有信心引領病患航向康復的彼岸,而病患也能在更透明、更可靠的資訊中,與醫護攜手同行,共同迎向健康的未來。這個專業平台的啟航,預示著香港醫療邁向更精準、更協作、更優質的新篇章,讓醫病關係更加緊密,讓整體健康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