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瑞士會談前夕 美財長避談誰先提接觸|有片

中美瑞士會談:誰主動牽線?

近日,中美兩國高層官員將於瑞士舉行會談,引發全球關注。然而,究竟是哪一方主動提議接觸,卻成為各方議論的焦點。美國財長貝森特對此問題保持沉默,而中國則強調是應美方請求舉行會談。本文將深入分析此次會談的背景、各方立場以及潛在影響。

會談背景:貿易戰陰影下的破冰之旅

自貿易戰爆發以來,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儘管雙方領導人曾多次表示願意對話,但實際進展有限。此次瑞士會談被視為一次「破冰之旅」,旨在緩和雙方在經貿等領域的緊張關係。

各方表態:誰是主動方?

  • 美國: 美國財長貝森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誰先提出會談要求避而不談。他僅表示,雙方一直保持接觸,並強調此次會談的重點是緩和局勢,而非達成大型貿易協議。
  • 中國: 中國外交部、商務部以及官媒口徑一致,強調此次會談是應美方請求舉行。中國駐美使館更表示,美方近期通過多種渠道向中方傳遞信息,希望就關稅等問題進行談判。
  • 川普: 美國總統川普否認是美國主動提出在瑞士與中方會面。

中方為何強調「應美方請求」?

分析認為,中方強調「應美方請求」可能有多重考量:

  • 掌握話語權: 通過強調是美方主動尋求對話,中方試圖在輿論上掌握主動權,展現自身在對外關係中的強勢姿態。
  • 爭取談判優勢: 中方可能希望藉此向美方施壓,暗示美方在貿易戰中面臨更大壓力,從而為後續談判爭取更有利的條件。
  • 回應國內輿論: 在中國國內,一些聲音認為美國在貿易戰中對華施壓,中方強調「應美方請求」也有助於安撫國內情緒,展現中方並未屈服於外部壓力。
  • 會談展望:能否緩和中美緊張關係?

    儘管中美雙方都釋放出對話意願,但對於此次瑞士會談的預期不宜過高。中美在經貿、科技、地緣政治等領域存在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短期內難以化解。

    不過,此次會談至少提供了一個雙方溝通的平台,有助於避免誤判和衝突升級。如果雙方能夠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行對話,或許能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取得進展,為中美關係的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結論:

    中美瑞士會談的幕後,隱藏著複雜的利益博弈和戰略考量。儘管雙方對於誰主動提議接觸各執一詞,但能夠坐下來談,總比持續對抗要好。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仍取決於雙方能否展現出足夠的誠意和智慧,共同尋找解決分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