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資客慘蝕 一球半離場

樓市風向轉,愁雲慘霧籠罩下,昔日意氣風發的投資者,如今也難逃蝕讓離場的命運。特別是在樓市高峰期,以「一約多伙」方式掃貨的投資客,此刻正親身體驗「高處不勝寒」的滋味。元朗Grand Yoho的連環蝕讓個案,猶如一記記警鐘,敲醒了市場對樓市前景的憂慮。

回望過去,樓市氣氛高漲之際,「一約多伙」是不少投資者擴展版圖的策略之一。透過同一份買賣合約購入多個單位,可以省卻部分交易成本。然而,2017年政府為了遏抑投資需求,祭出了新招,收緊了「一約多伙」的豁免安排,將這類交易一律視為非首次置業,需繳付15%的從價印花稅,大大增加了投資者的入市成本。

當時,Grand Yoho作為元朗區內的大型新盤,配套完善,交通便利,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目光。他們看準了元朗區的發展潛力,認為樓價會持續向上,便趁勢以「一約多伙」形式購入單位,作長線收租之用。誰曾想,時移世易,樓市風光不再,當年的投資變成了今日的包袱。

黯然離場的投資客

近期,Grand Yoho接連錄得蝕讓成交,其中一個昔日以「一約多伙」購入兩伙三房單位的投資者,最終選擇損手離場,帳面損失近150萬元。 這個個案並非單一事件,而是當前樓市下投資者困境的一個縮影。

市場數據顯示,近年樓市波動,許多早年入市的業主,特別是投資者,面臨帳面虧損。例如,有Grand Yoho的業主在2017年以逾千萬元購入單位,持貨數年後,以低於買入價數十萬元或甚至上百萬元沽出。 更有甚者,有業主在2022年樓價相對高位入市,短短兩年時間便要大幅虧損逾三百萬元離場。 這些例子都反映出,即使是曾經被看好的大型屋苑,在樓市下行周期中也難以倖免。

樓市轉向的訊號

Grand Yoho的連環蝕讓成交,不僅是個別投資者的遭遇,更是整個樓市轉向的清晰訊號。從數據上看,香港樓市在2021年達到高峰,當時一手及二手成交金額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樓價接近千萬元。 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加息周期以及本地多重因素影響,樓市在過去幾年持續調整。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雖然曾在2021年創下歷史新高,但其後的走勢已明顯回落。

另一方面,市場上的住宅供應量仍然高企。 政府近年持續增加土地供應,未來數年潛在的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維持在較高水平。 充足的供應,加上需求受到經濟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影響而減弱,供需關係的改變對樓價構成壓力。

樓市迷思的破滅

昔日「一約多伙」的掃貨策略,建立在對樓市持續向上的樂觀預期之上。投資者憧憬著租金回報和樓價升幅帶來的雙重收益。然而,當市場進入下行周期,租金升幅放緩甚至停滯,樓價不升反跌,這種投資策略的風險便暴露無遺。

更重要的是,「一約多伙」購入多個單位,意味著投入的資金龐大,一旦樓市逆轉,所面臨的虧損也會倍增。對於需要依賴租金收入或在樓價高位時計劃賣樓套現的投資者而言,市場的變化無疑打亂了他們的如意算盤。

未來路在何方?

Grand Yoho的蝕讓個案,為所有樓市參與者敲響了警鐘。對於有意入市的買家而言,這提醒他們在追逐「筍盤」的同時,必須審慎評估市場風險,切勿盲目跟隨。對於持有物業的業主,尤其是投資者,則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財務狀況和投資目標,及早制定應對策略,避免在市場持續調整中遭受更嚴重的損失。

香港樓市經歷了多年的高歌猛進,如今正步入調整期。昔日「淡友跳船」的景象,反映出市場情緒的轉變。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期,保持理性,審慎決策,才能在這變幻莫測的樓市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