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皇粥店結業|創辦人否認無良 賣樓填氹 勞處已介入

粥香不再,情何以堪?海皇粥店突如其來的全線結業消息,震驚了無數香港市民。這家陪伴港人走過三十三個年頭的老字號,曾是許多人心中温暖的早餐回憶,如今卻只能在記憶中尋味。尤其在結業風波中,員工薪酬爭議和「無良企業」的指控甚囂塵上,讓這碗原本暖心的粥,蒙上了一層苦澀。然而,近日流傳的一份由創辦人發出的聲明,似乎為這場結業風波,帶來了一些不同的視角。

從一碗粥到連鎖傳奇

海皇粥店,一個在香港餐飲界響噹噹的名字,於1992年創立,號稱是香港首間連鎖粥店。 在那個年代,它不僅提供傳統的廣東粥品、腸粉和小食,更帶來一種現代化、衛生至上的用餐體驗。當年,海皇粥店對形象的講究可謂獨樹一幟,從員工的制服、妝容到門店的裝潢,都力求光鮮亮麗,樹立了鮮明的品牌形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皇在1999年引入了源自日本的「五常法」管理系統,並成為香港第一間獲得相關認可的食肆,這份對衛生與品質的堅持,在當時的餐飲業界可謂典範。

憑藉著對品質的追求和現代化的管理,海皇粥店迅速擴張,全盛時期在香港擁有超過30間分店,甚至在2006年開拓了子品牌「海皇JPone」,試圖提供更多元的餐飲服務。 它不只是一家粥店,更成為香港餐飲文化現代化的一個縮影。

潮起潮落:經營困境與結業前兆

然而,再輝煌的企業,也難敵市場變遷和時代洪流。近年來,海皇粥店的經營狀況似乎亮起了紅燈。從2024年至今,短短八個月內,已有五間分店相繼結業,全線結業前僅剩下七間分店。 期間更是傳出拖欠租金的消息,甚至有分店的設備和傢俱被安排公開拍賣,儘管拍賣最終取消,但資金鏈緊張的疑雲早已籠罩在海皇之上。 即使在去年十月,海皇曾推出港幣10元的粥品放題,一度引起排隊人潮,可惜這短暫的「回春」未能挽回頹勢。

母公司海皇國際有限公司最終在2025年5月7日晚向員工發出信件,宣布基於經營環境及公司財務狀況惡化,決定即日起終止全部業務並全線結業,同時終止所有僱傭合約。 消息一出,措手不及的員工們面臨失業困境,勞工處至今已收到近百宗求助個案,涉及追討的欠薪、遣散費及強積金供款估計超過八百萬甚至一千五百萬港元,讓外界對海皇粥店產生「無良」的指控。

創辦人的心聲:非無良,是無奈

在「無良企業」的質疑聲中,一份據稱由海皇粥店兩位創辦人蕭楚基及蔡汪浩發出的聯合聲明在員工間流傳。 這份聲明,彷彿是他們對外界質疑的回應,字裡行間透露著無奈與艱辛。聲明中強調,兩人作為七旬老翁,經營海皇三十三年期間,始終恪守企業和僱主責任,所有員工的工資及福利都準時發放,無一缺少。 他們聲稱,為了挽救公司,已經「用盡一切方法嘗試挽救公司及公司業務」,包括賣出私人房產、到處向朋友借款,甚至從私人賬戶提取超過三千萬港元來填補公司虧損。 聲明中更提及,他們唯一的居住物業亦已被「賤賣」,顯示出他們為公司付出的巨大代價。

他們坦言,一直期望疫情後的經濟能帶來轉機,也深信香港由治及興能為生意帶來增長,然而現實是「香港消費及飲食模式持續改變,粥品需求持續下滑,收入虧損問題一直無法改善」。 在經營環境極其嚴峻的情況下,他們無奈選擇結束業務,並已開始清盤程序,委任了清盤人負責後續事宜。 聲明中特別提到,他們已經主動聯絡勞工處,提供了所需文件和細節,並希望勞工處能加快處理。 他們懇請社會各界體諒時艱,暫停猜疑和抹黑,並承諾會盡力處理好後續事宜。

結業背後的省思:時代的眼淚與餐飲業的挑戰

海皇粥店的結業,不單是一家企業的終結,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香港餐飲業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傳統的餐飲模式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習慣?租金、人工等經營成本的壓力如何緩解?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生存之道?這些問題,都是海皇粥店的故事留給業界的深刻省思。

創辦人的聲明,雖然未能完全化解員工們的焦慮和不滿,但至少提供了一個從企業經營者角度出發的解釋。他們所描述的「賣物業填氹」、「墊支三千萬」的情節,或許能讓公眾看到經營者在困境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犧牲,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無良」。然而,無論如何,受到影響的員工權益仍需得到保障,勞工處的角色在此刻尤為重要,確保清盤過程能公平、透明地進行,讓員工們應得的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維護。

海皇粥店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創業、輝煌、困境與無奈的循環。它提醒我們,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裡,即使是曾經的佼佼者,也可能因為種種因素而走向歷史。而對於消費者而言,這碗消失的粥,或許會讓大家更加珍惜那些陪伴我們成長的老字號,也更能體會到,每一份熟悉的味道背後,都可能承載著無數人的心血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