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書商遭拒參展 涉去年下架風波
一扇門的開闔之間:探析書商參展香港書展被拒的漣漪效應
香港書展,這個每年夏天書迷引頸期盼的盛事,不僅是文字與思想交流的平台,更是觀察香港出版業脈動的一扇窗。然而,近年來這扇窗似乎經歷了一些風雨。近日傳出至少三間獨立出版社或書店的參展申請「不獲接納」,而這些書商,恰巧在去年書展期間曾捲入書籍被要求下架的事件。這不僅讓人好奇,這其中的連結究竟為何?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對此僅以「不回應個別個案」回應,更添幾分想像空間。
風眼中的書商:去年下架事件的回顧
去年香港書展期間,曾有書商被主辦方貿發局要求將部分書籍下架。例如,「藍藍的天」出版社的負責人伍自禎證實,去年有五本書被指有人投訴而要求下架,最終他們下架了其中四本,但未下架區家麟的著作《亂流》。 「界限書店」也遭遇類似情況,部分書籍被「建議」或要求下架,其中包括涉及社會運動的短篇小說《日常運動》等。 這些事件引發了業界對於書籍審查標準不明的擔憂,有參展商表示,大會無法給出實質的下架理據,讓他們感到無奈和無所適從。 當時,貿發局曾表示,若接獲投訴指書籍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會轉介警方處理,但強調沒有設立禁書名單,也不會預先審查書籍,全靠書商自律。 然而,去年的下架事件,無疑已在部分書商心中投下陰影。
今年的門檻:參展資格的不確定性
來到今年,部分去年曾經歷下架風波的書商,參展申請卻遭到拒絕。 「藍藍的天」的伍自禎表示,今年未收到貿發局的參展邀請,自行報名後被告知申請不獲接納。他認為這與去年書籍被要求下架有關,因為當時已有貿發局職員表示可能會影響日後的參展申請。 界限書店的店長也證實收到拒批信函。 這些獨立書商認為,書展本是展示香港文壇多元面貌的場合,但隨著獨立出版社參展空間的收窄,加上其他參展商因「寒蟬效應」而趨於謹慎,書展已無法全面代表香港各類型的出版物。
貿發局的回應與規則:模糊地帶的解讀
面對外界的質疑,貿發局僅表示,任何活動籌備期間,「一般都會有一些參展申請不被接納」,不回應個別個案。 查閱香港書展的展覽會規則,其中確實列明主辦機構有「唯一及絕對酌情權決定是否接納參展商的參展申請」,並保留權利「拒絕任何參展申請,毋須給予任何理由」。 儘管規則賦予了主辦方廣泛的決定權,但在缺乏明確標準和原因解釋的情況下,這種「不回應個別個案」的回應方式,難免會被解讀為與去年的下架事件有所關聯,甚至是對某些特定類型書籍或書商的篩選。
漣漪效應:對香港出版及閱讀生態的影響
三間書商被拒參展,看似只是少數個案,卻可能在香港的出版和閱讀生態中激起漣漪。首先,對於獨立書商而言,書展是一個重要的平台,能夠接觸到更廣泛的讀者群。 無法參展意味著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推廣機會,對其經營造成一定影響。其次,對於讀者而言,書展的吸引力在於其多元化的書籍選擇。如果部分獨立或非主流的聲音被拒之門外,書展的內容將趨於單一,讀者的閱讀視野也可能受到限制。
更深層次的影響在於可能引發的「寒蟬效應」。當書商不確定哪些內容可能觸碰到「紅線」,為了避免參展申請被拒或書籍被下架,他們可能會選擇自我審查,減少出版或展出被認為「敏感」的書籍。 這將導致香港出版內容的萎縮,甚至影響創作自由。過去曾有書商因展出敏感書籍而被拒參展,能夠參展的書商也因此不敢展出敏感書籍。 這種無形的壓力,對香港的出版自由構成了挑戰。
前行之路:透明度與溝通的必要性
雖然貿發局作為主辦方擁有決定參展資格的權力,但在處理參展申請,特別是涉及去年曾被要求下架書籍的書商時,更高的透明度和更清晰的溝通至關重要。明確的參展標準、書籍內容的審查準則(如果存在的話),以及對申請被拒原因的解釋,都有助於消除業界的疑慮,減少不確定性。
香港書展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其包容性和多元性是其價值所在。如何在確保展覽合法合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維護出版自由和讀者的閱讀權利,是主辦方面臨的挑戰。這次三間書商被拒事件,再次提醒我們關注香港出版業所面臨的壓力與困境。這不僅是一個商業展覽的參展問題,更關乎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文化都會的形象和未來。期待未來能夠看到更多的開放與溝通,讓香港書展真正成為匯聚百川、思想自由流動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