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出生地爭議 芝加哥球迷熱議連球會也搞錯
當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冒出白煙,全球天主教徒屏息以待新任教宗的名號。當「良十四世」這個名字被宣告時,世人驚喜地發現,這位天主教會的第267任領袖,竟是首位來自美國的教宗,他的出生地——芝加哥,也因此成為全球目光的焦點。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地理事實,卻意外地在熱愛體育的美國引發了一場關於棒球隊歸屬的趣味爭論,甚至連媒體和球隊也因此擺了烏龍。
風起芝加哥:教宗與棒球的不解之緣?
芝加哥,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不僅是良十四世的出生地,也是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兩支宿敵球隊——芝加哥小熊(Chicago Cubs)和芝加哥白襪(Chicago White Sox)的所在地。這兩支球隊的競爭關係,猶如足球界的曼聯與曼城,球迷之間的地域和情感歸屬壁壘分明。良十四世的芝加哥血統,自然引發了球迷們的好奇:這位新教宗究竟是支持北區的小熊隊,還是南區的白襪隊?
烏龍事件簿:媒體與球隊的搶人大戰
這場非官方的「教宗球迷歸屬」爭論,很快就從球迷之間蔓延開來。一些媒體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率先報導新教宗是芝加哥小熊隊的球迷。美國廣播公司旗下的《ABC新聞》就曾一度犯下這樣的錯誤。 消息一出,芝加哥小熊隊立刻在官方社交媒體上發文恭賀,並配上一張主場館的圖片,螢幕上寫著「你好,芝加哥,他是小熊球迷(Hey, Chicago. He’s Cubs fan!)」,彷彿教宗的加入為球隊帶來了神聖的祝福。
然而,事實很快就水落石出。有媒體採訪了良十四世的兄弟約翰·普雷沃斯特(John Prevost),他明確否認了教宗是小熊球迷的說法,並表示:「他從來都不是小熊球迷,我不知道這消息從哪裡來,他一向都是白襪隊球迷。」 原來,儘管良十四世出生在芝加哥,但他童年成長的地方位於芝加哥南部,這個區域傳統上是白襪隊的支持者地盤。 雖然他的母親是小熊隊球迷,這可能導致了一些混淆,但教宗本人的棒球情結顯然屬於白襪隊。
真相大白後,《ABC新聞》迅速更新了報導。而芝加哥白襪隊也趁勢「反擊」,在官方社交媒體上發布了約翰·普雷沃斯特的採訪影片,並模仿小熊隊的做法,在自家主場館的大銀幕上打出了相似的標語,只是將「小熊」換成了「白襪隊」,藉此宣示新教宗的白襪隊球迷身份。 這場因教宗出生地而引發的趣味「搶人大戰」,在媒體和球隊的參與下,成為了國際新聞之外的一段輕鬆插曲。
教宗其人:不只是一位棒球愛好者
當然,教宗良十四世之所以受到全球矚目,絕不僅僅是因為他是一位來自芝加哥的棒球球迷。他的當選,標誌著天主教會歷史上的多個「第一」。他是史上首位美國籍教宗,也是首位出身於聖奧古斯丁修會(Augustinian)的教宗。
良十四世,本名羅伯特·方濟各·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於1955年9月14日出生在芝加哥的慈悲醫院(Mercy Hospital in Bronzeville)。 他在家中三兄弟中排行最小。 他的父親路易斯·馬里烏斯·普雷沃斯特(Louis Marius Prevost)有法國和義大利血統,母親米爾德里德·馬丁內斯(Mildred Martínez)則有西班牙血統。 童年時期,他在芝加哥南郊的多爾頓(Dolton)長大,並在家附近的聖母升天教堂(St. Mary of the Assumption Church)擔任過祭壇侍童。
從小便展現對神職的嚮往,他的兄弟約翰曾透露,小時候的羅伯特就喜歡玩「扮神父」的遊戲,甚至把燙衣板當成祭壇。 更有趣的是,在他小學一年級時,鄰居就曾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美國第一位教宗,這個看似天真的預言,如今竟成了現實。
從芝加哥到梵蒂岡:一段漫長的牧靈與學術之路
良十四世的晉升之路,並非一蹴可幾。他在賓州的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獲得數學學士學位,展現了他的學術天賦。 隨後,他進入芝加哥的天主教神學聯盟(Catholic Theological Union)學習神學,並在羅馬宗座聖多瑪斯大學(Pontifical University of Saint Thomas Aquinas)取得了教會法博士學位,具備了深厚的學術和神學背景。
1982年晉鐸後,良十四世的人生軌跡更多地與秘魯連結。 他在秘魯服務多年,深入基層,關懷貧困社區和弱勢族群,贏得了當地民眾的愛戴,被秘魯教友尊稱為「人民的牧者」。 他的語言能力也很出眾,精通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法語和葡萄牙語,並能閱讀拉丁語和德語,這使他能與來自不同地區的教會人士順暢交流。
在秘魯期間,他不僅從事牧靈工作,也在修會中擔任管理職務。2001年至2013年,他擔任聖奧古斯丁修會的總會長,展現了卓越的領導才能。 2015年,他被時任教宗方濟各任命為秘魯奇克拉約教區(Diocese of Chiclayo)主教,並因此取得了秘魯國籍。 到了2023年,方濟各教宗將他召回梵蒂岡,任命他為聖座主教部(Dicastery for Bishops)部長,這個職位掌管著全球主教的遴選與監督事務,地位舉足輕重。 同年9月,他被擢升為樞機。 在短短兩年內,他從主教部的部長成為了教宗,堪稱近年來教廷內晉升最快的案例之一。
新教宗的挑戰與展望
良十四世的當選,被許多人視為對前任教宗方濟各改革路線的延續。 他和方濟各一樣,都重視社會正義議題,包括貧困、移民和環境保護。 他的朋友形容他「熱情平易、關懷弱小」,具備深厚的牧者情懷。 由於他在拉丁美洲的長期服務經驗,以及美國的成長背景,他被視為一座連接南北美洲教會的橋樑。
然而,新教宗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團結分歧日益嚴重的天主教會,應對信徒流失,以及處理懸而未決的教會性侵醜聞,都是擺在他面前的艱鉅任務。 他的個性相對內斂,作風保守,與前任教宗的風格有所不同。 但他的勤勉和堅定,以及在邊緣地區的牧靈經驗和教廷中央的治理經驗,都為他應對這些挑戰提供了基礎。
在首次以教宗身份公開露面時,良十四世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大殿廣場上的信徒們問候,他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願你們平安。」 這句簡單的話語,或許也預示著他將努力為教會和世界帶來和平與團結。他選擇「良十四世」這個名號,被認為是向19世紀的教宗良十三世致敬,後者為教會引入了現代社會學說,並捍衛了工人的權利,這也顯示了新教宗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結語:從棒球場到梵蒂岡,一段非凡旅程
從芝加哥的棒球場邊,到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寶座,良十四世的人生軌跡充滿了傳奇色彩。一個簡單的出生地,引發了一場關於棒球歸屬的可愛爭論,也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位新教宗更多元的面向。他不僅是全球14億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也是一位熱愛棒球、擁有美國和秘魯雙重國籍、並且曾在遙遠國度服務弱小、再回到梵蒂岡肩負重任的凡人。他的故事,充滿了驚喜與期待,也為天主教會的未來帶來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