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拭子污染 兩院病人假陽性

近年來,新冠疫情深刻地改變了全球的運作模式,病毒檢測成為了控制疫情擴散的關鍵環節。從機場、醫院到社區,一枝枝小小的採樣拭子,肩負著辨識病毒蹤跡的重責大任。然而,當這看似簡單的工具出現了問題,其後果可能超出我們的想像,甚至導致無辜的病人面臨虛驚一場的假陽性結果。

拭子風波的開端:例行檢查中的異常訊號

故事的起點,是瑪嘉烈醫院化驗室一次看似平凡的例行檢查。專業的醫護人員按照既定程序,對一批用於上呼吸道採樣的套件進行抽驗。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察覺到了異常。這些採樣拭子,理應是潔淨無菌的,卻在檢測中對新冠病毒呈現出弱陽性反應。這突如其來的發現,猶如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激起了陣陣漣漪。醫管局在接獲瑪嘉烈醫院的通報後,立刻意識到事件的嚴重性,旋即啟動了一系列應變措施,以確保病人的安全以及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追本溯源:污染源頭的層層剝離

為了查明真相,醫管局在同一批次的採樣拭子中,進一步抽取了100個樣本進行反覆化驗。結果令人擔憂,其中18個樣本竟然對新冠病毒呈弱陽性反應。 這批問題拭子由一家本地供應商提供,在今年一月至四月底期間,被送往九龍西醫院聯網旗下的多家醫院,包括明愛醫院、葵涌醫院、北大嶼山醫院、瑪嘉烈醫院以及仁濟醫院。

鑑於這些採樣拭子是以密封方式包裝的,醫管局的微生物學專家在深入分析化驗結果後,推斷污染可能早在拭子送達醫院之前就已經發生。 這意味著問題並非出在醫院內部的操作環節,而是可能源於供應商的生產或運輸過程。

假陽性的迷霧:兩位病人的虛驚

這次拭子污染事件,直接影響了部分病人的檢測結果。醫管局回溯了今年一月至今使用這批問題拭子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的個案,最終鎖定了兩宗可能出現假陽性的情況。 其中一名是曾入住瑪嘉烈醫院的91歲女病人,另一名則是曾入住仁濟醫院的82歲男病人。

這兩位病人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的CT值均高於38,顯示病毒載量非常低。 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沒有出現明顯的呼吸道感染病徵。 為了排除疑慮,醫生即時為兩位病人安排了複檢,結果均呈陰性。 由於假陽性,兩位病人並未感染新冠病毒,因此也無需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並已順利出院。 院方也已將此次事件的始末告知兩位病人,以釋除他們的疑慮。

微生物學專家的解讀:污染風險與實際傳播

對於受污染拭子上殘留的病毒,醫管局諮詢了微生物學專家的意見。專家們認為,即使拭子受到污染,其上的殘留病毒並不活躍,也不具備傳染性。 這意味著病人即使使用了這些受污染的拭子進行採樣,也不會因此而感染新冠病毒,對他們的健康不會構成任何風險。 此次事件並未影響病人的臨床治療和整體的檢測服務。

數字背後的影響:約兩萬七千枝拭子的追蹤

根據紀錄,九龍西醫院聯網一共使用了大約27,000枝屬於這個問題批次的採樣拭子。 儘管使用了大量同批次的拭子,除了上述兩宗可能的假陽性個案外,醫管局並未發現其他異常的個案。 此外,九龍西醫院聯網近期的新冠病毒陽性個案比例,也與其他醫院聯網大致相近,這也間接證實了此次污染事件的影響範圍相對有限,並未導致大規模的假陽性情況。

緊急應變與未來展望:亡羊補牢與防患未然

面對此次事件,醫管局迅速採取了多項應變措施。首先,即時停用了該供應商提供的所有採樣拭子,並緊急安排轉用其他供應商的產品作為替代。 其次,醫管局重新加強了對該供應商今年一月送貨並已通過例行檢驗的樣本採集套件的抽樣檢驗力度。 同時,也對曾使用有關拭子的病人個案進行了審視,以確保沒有遺漏其他潛在的假陽性個案。

醫管局已將此次事件通報給衛生署,並已要求涉事的採樣拭子供應商徹底調查品質監控和檢驗紀錄,並提供合理的解釋及採取補救措施。 醫管局表示將嚴肅跟進事件,不排除會採取進一步行動追究供應商的責任。

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醫管局未來將要求供應商必須提供詳細的品質監控紀錄和檢測認證,以證明所提供的檢測用品完全符合訂明的嚴格要求,從源頭上確保病人的安全和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這次拭子污染事件雖然只導致了極少數的假陽性個案,卻再次提醒我們,在疫情應對的每一個環節,包括檢測工具的品質控制,都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是一次寶貴的經驗,促使醫療系統和供應鏈進一步完善品質管理,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做好更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