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后變包租婆 70歲樂享收租人生

歌聲與磚頭:當歌后遇上「包租婆」的人生下半場

那些年,我們追的歌后,如今坐擁房產

在華語流行樂壇的璀璨星河中,總有那麼幾位歌后,她們的歌聲陪伴了無數人的青春歲月。然而,當歲月悄然流轉,舞台上的華麗轉身,卻可能是在另一個領域開創新的篇章。近期,一位年屆七旬的資深歌后,以一句「我啲屋冚嘭唥都租晒畀人」震撼了許多人,不僅因為這句充滿市井氣息的「包租婆」自白,更因為這背後揭示了她非凡的理財頭腦和無憂的生活狀態。

歌聲的餘韻與房產的底氣

這位大方承認自己是「包租婆」的歌后,正是70年代以粵語小調聞名的朱咪咪。從早期的歌唱事業,到後來轉戰電視圈成為「TVB御用阿媽」,朱咪咪憑藉其獨特的台風和出色的演技,在演藝圈佔據一席之地。近年來,她逐漸減少幕前演出,享受著愜意的生活。而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她驚人的房產投資。

據報導,朱咪咪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擁有近10間物業,身家保守估計上億元。 她在節目中毫不諱言地表示,自己的房產「冚嘭唥都租晒畀人」,比起讓房子空置,出租能帶來穩定的收益。 這種務實的理財觀念,與她舞台上的風光形成有趣的反差,卻也更顯現出她的人生智慧。

從舞台到房產:為何「包租婆」成為退而不休的新選擇?

為何越來越多資深藝人,特別是女性,選擇在事業高峰後轉戰房產投資,甚至成為「包租婆」?這背後有多重因素。

首先,演藝事業的特性使得收入波動較大,不像固定薪資般穩定。透過房產投資,可以建立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為退休生活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正如朱咪咪所言,將房產出租「好過丟空」,不僅能保值增值,還能帶來持續的現金流。 這種未雨綢繆的理財觀念,對於希望生活無憂的藝人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

其次,房產作為一種實體資產,相較於其他投資方式,給人更強的安全感。尤其對於經歷過經濟起伏、演藝圈競爭的藝人而言,將財富投入看得見摸得著的房產,往往能帶來更大的心安。擁有「磚頭」在手,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抵禦風險的重要屏障。

再者,「包租婆」的角色某種程度上也能滿足部分藝人的生活寄託。雖然不再站在鎂光燈下,但處理租賃事宜、與租客互動,也能為她們的生活增添一份忙碌與樂趣。正如朱咪咪雖然身家豐厚,卻不請工人,事事親力親為,享受著簡單的生活。

除了朱咪咪,演藝圈中也不乏成功的「包租公/婆」案例。例如,有報導指出歌手李彩華在內地發展多年,將大部分收入投資房產,現時持有12個物業,遍佈各地,市值過億。 另一位資深歌手葉麗儀,憑藉經典歌曲《上海灘》收取的豐厚版稅,也成為了「國際包租婆」,全盛時期在全球擁有16項物業。 甚至年輕一代的歌手郭靜,也透過理財從「卡奴」變成了在日本擁有房產的「包租婆」。 這些例子都印證了房產投資對於藝人財富累積的重要性。

理財之道:不是大明星也能學習的智慧

從這些歌后們的身上,我們不僅看到她們在藝術上的成就,更看到了她們在理財上的獨到見解。她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種行業,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都至關重要。

首先是儲蓄的習慣。許多成功的投資都源於原始的資本累積。朱咪咪能在各地置產,李彩華擁有眾多物業,都離不開早期的財富積累。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是實現財富自由的第一步。

其次是多元化的投資。雖然房產是這些歌后的重要投資,但多元化配置風險同樣重要。除了房產,她們可能還有其他形式的投資。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才能有效分散風險。

第三是長遠的眼光。房產投資往往需要較長的週期才能看到顯著的回報。這些歌后們能夠長期持有房產並出租,顯示了她們對市場的信心和長遠的規劃。

最後是務實的生活態度。儘管坐擁億萬身家,朱咪咪依然親力親為打理家務,不請工人,享受簡單樸實的生活。 這種不被財富綁架的生活態度,或許才是真正的生活無憂。

人生下半場:精彩依然,智慧加乘

歌后們的人生下半場,不再只有華麗的舞台和閃爍的鎂光燈,更多了一份生活的從容和智慧。她們用累積的財富,為自己構建了一個安穩的未來,並以「包租婆」的新身份,繼續體驗著不同的人生角色。她們的故事不僅是娛樂新聞的花絮,更是一堂生動的理財課,提醒著我們,無論年輕或年長,及早規劃未來,學習理財之道,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活出精彩無憂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