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詩慧33周年婚 王敏德送花反被嫌
愛的語言大不同:結婚33周年的花束與「嘥錢論」
在婚姻這條長河中,維繫感情的方式百百種,有時候,浪漫在現實面前,會激盪出有趣的火花。最近,演藝圈的模範夫妻王敏德(Michael)和馬詩慧(Janet),迎來了他們結婚33周年的「斑岩婚」紀念日。Michael一如既往地展現他的浪漫情懷,送上鮮花向愛妻表達心意,卻不料Janet的回應竟是「點解要咁嘥錢」,這句看似不解風情的「潑冷水」,反而成為一段佳話,引發我們對於伴侶之間愛的語言與價值觀差異的深思。
浪漫的碰撞:當鮮花遇上實際
結婚33周年,Michael在社交平台分享了當年結婚的甜蜜照片,字裡行間流露出對Janet的愛意與珍惜。送花,對許多人而言,是表達愛意、營造浪漫氛圍的經典方式。Michael選擇用這樣一份有形的心意來紀念重要的日子,無疑是希望帶給太太一份驚喜與感動。然而,身為務實派的Janet,對於「花幾日就謝」的鮮花,直言「不如唔好送花?」這並非否定Michael的心意,而是從她的價值觀出發,認為這份開銷或許可以用在其他更有「實際效益」的地方。
這場「鮮花與嘥錢論」的小插曲,恰恰反映了伴侶之間愛的語言可能存在差異。Michael屬於「給予禮物」型,透過送贈禮物來表達愛與重視;而Janet的回應,則更偏向於「實際行動」或「資源有效運用」的考量。這種差異並非不愛,而是表達愛的方式不同。結婚33年來,這對夫妻早已建立起深厚的信任與默契,能夠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處理彼此的差異,這本身就是一種愛的體現。
從「潑冷水」看婚姻中的溝通藝術
馬詩慧這句「點解要咁嘥錢」,聽似無情,實則是一種真誠直接的溝通。在一段穩固的關係中,能夠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至關重要。Janet並沒有將感激Michael心意的部分省略,而是在看到鮮花後,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其「短暫」的特性,並提出自己對於金錢使用的看法。這種直接,避免了可能的猜測和誤解,也讓Michael了解她務實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Michael對此並未感到不悅,反而能將這段對話分享出來,顯見他們夫妻之間擁有健康的溝通模式。他們懂得在浪漫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理解對方的出發點,並尊重彼此的價值觀。或許在Michael心中,這份花的價值不在於其物理存在時間,而在於送花這個行為本身所承載的心意和儀式感;而在Janet心中,愛的表達可以有更多元、更持久的方式。
愛的語言的多元與融合
心理學家蓋瑞·巧門(Gary Chapman)提出的「愛的五種語言」理論,或許能為我們理解王敏德與馬詩慧的故事提供一個視角。這五種語言包括:肯定的言語、服務的行動、接受禮物、優質的時間以及身體的接觸。Michael習慣於透過「接受禮物」來表達愛意,而Janet可能更看重「服務的行動」或「優質的時間」。在一段長久的婚姻關係中,伴侶雙方很少只會說一種愛的語言,更多的是多種語言的融合與運用。
王敏德與馬詩慧結婚33年,經歷了各種高低起伏。他們不僅在事業上各自精彩,更在家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育有兩女一子,大女王曼喜(Kayla)和二女王麗嘉(Irisa)都在時尚、藝術等領域展現自我,而細仔王躍穎(Kadin)則熱愛運動。作為父母,他們以開明的方式支持子女的發展,例如Janet對於女兒們分享性感照片持開放態度,認為「靚咪得囉!啲相出到嚟又唔係好猥瑣,係好健康又靚」。這種開明與支持,也反映在他們經營婚姻的態度上。
婚姻長跑的智慧:理解與包容
結婚33年,是一段漫長的旅程。Michael和Janet的故事告訴我們,婚姻中的「浪漫」並非只有一種標準答案。它可以是Michael送的一束花,也可以是Janet對金錢使用的務實考量。重要的是,雙方能否理解並包容彼此的差異,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找到最適合他們的相處模式。
或許,馬詩慧那句看似「潑冷水」的話,正是他們婚姻保鮮的秘訣之一。它展現了真誠、不加修飾的溝通,以及對彼此經濟觀念的了解。愛不僅僅是風花雪月的浪漫,更是柴米油鹽的日常,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用各自的方式表達對對方的重視和關愛。Michael送花是愛,Janet心疼錢也是愛,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
結語:愛在理解與共鳴中昇華
王敏德與馬詩慧結婚33周年的小插曲,為我們呈現了一對真實而有趣的夫妻形象。他們的互動,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看似浪漫的舉動,也可能激發出關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討論。正是這些點滴的理解與包容,讓他們的愛情在時間的洗禮下愈發堅韌。愛的語言或許不同,但只要心意相通,理解萬歲,這段婚姻的長跑,便能跑得更穩、更遠,充滿只有他們懂的溫馨與趣味。這束花的價值,或許正是在於它引發的這場關於愛、關於錢、關於理解的對話,讓他們的愛情,在平凡中閃爍著不平凡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