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港口交易踩國安紅線 法律界憂壟斷風險
長和出售海外港口資產引發多重爭議分析
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長和」)近期擬將旗下包括巴拿馬運河在內的多個海外港口資產出售予美國貝萊德財團,此舉在香港社會及法律界引發廣泛討論。這項交易不僅涉及巨額資產轉讓,更牽涉到國家安全與市場競爭等敏感議題,多位本港法律專家已對此表達高度關注,強調任何可能危害國家長遠發展利益及安全底線的行為都不應被容忍。本文將從法律審查、壟斷疑慮與國安風險三個面向,深入剖析這宗交易所帶來的影響與爭議。
法律審查機制面臨嚴峻考驗
針對長和出售港口資產一事,相關監管部門已啟動依法審查程序。法律專家特別指出,此類跨境重大經濟交易將面臨「雙重審查」機制,即同時接受反壟斷法規及國家安全法的規範約束。根據現行《反壟斷法》及《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即使交易金額未達申報門檻,只要該交易可能排除或限制市場競爭,監管機構仍有權要求企業進行申報。
值得注意的是,長和此次計劃出售其在和記港口80%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將不再持有控制權。在評估是否觸發反壟斷申報時,計算基礎僅限於待售資產在中國市場的收入,而非長和集團的整體收入。然而,由於航運及進出口業務具有全球性特質,一旦全球市場競爭受到限制,中國市場勢必受到連帶影響,這已引起監管機構的高度警覺。
市場壟斷風險不容忽視
此次交易涉及的資產包括全球重要航運樞紐——巴拿馬運河等戰略性港口,其控制權變更可能導致全球航運市場結構出現重大變化。法律界專業人士分析指出,若美方財團取得這些核心設施的控制權,極可能形成新的市場壟斷力量,進而限制其他業者公平參與競爭的機會。
在當前全球供應鏈持續緊張的背景下,掌握重要物流節點意味著擁有極大的市場話語權。一旦市場過度集中於單一財團手中,不僅有損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更可能加劇現有的地緣政治風險。因此,業界普遍呼籲必須對此類大型跨境收購案實施嚴格監控,以防止收購方利用其市場優勢地位操控服務價格或制定不公平的交易條件。
國家安全紅線必須堅守
除了經濟層面的考量外,本次交易更觸及香港乃至中國整體的國家安全底線。多位本地法律界權威人士強調,「任何危害本國長遠利益、威脅國家安全之舉都絕不能容忍」,這已成為社會共識。
巴拿馬運河作為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關鍵水道,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若由外方特別是美方財團掌控,不僅將影響香港作為區域物流中心的角色定位,更可能成為外部勢力干預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工具。此外,此交易亦引發對資訊安全、基礎設施保護等方面的新挑戰,亟需通過完善立法和強化執法手段加以防範。
全球化商業決策的深層意涵
綜合上述分析,長和擬出售海外港口給美方財團的事件,深刻揭示了跨境商業活動中複雜且敏感的多重面向。在保障自由經濟活力的同時,更需兼顧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以及堅守國家主權與安全底線,這已成為當前香港乃至全中國面臨的重要課題。
此案也提醒社會各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商業決策都不應忽視其背後潛藏的政治與安全意涵。這需要政府、企業與社會大眾共同謹慎應對,透過完善的法規制度與審查機制,確保香港的持續穩健發展,並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未來。唯有平衡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繁榮。
資料來源:
[1] www.tkww.hk
[4] www.tkww.hk
[5] news.sina.cn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