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訪中東 促港產業對接

航向新藍海:香港與中東產業對接的戰略視野

當全球經濟格局悄然轉變,香港,這座素以連接東西方聞名遐邇的國際都會,正將目光投向一片充滿潛力的新藍海——中東。行政長官李家超親率代表團抵達多哈,不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香港尋求經濟多元化、拓展新興市場的戰略體現。此行旨在推動香港與中東地區的產業深度對接,開啟合作共贏的新篇章。

面向石油以外的未來

長久以來,中東地區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着重要的能源供應者角色。然而,近年來,許多中東國家積極推動經濟多元化,不再過度依賴石油,轉而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綠色經濟、金融服務等新興產業。例如,卡塔爾推出了「2030國家願景」,將數字化轉型、醫療、股市服務和智慧城市等列為發展重點。 科威特也有「2035年國家願景」,聚焦於創科、新能源及金融科技轉型。 這與香港近年來積極發展的產業方向不謀而合,為雙方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角色

在這次訪問中,香港的角色定位至關重要。李家超多次強調香港作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香港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資金及資訊自由流通,以及與國際接軌的法規,這些優勢使其成為中東企業開拓內地和亞太地區市場的理想門戶。 同時,香港多元化的金融市場為伊斯蘭金融發展提供了平台,已成功推出政府伊斯蘭債券,並歡迎更多伊斯蘭金融機構和產品來港發展,開拓亞洲及內地的機遇。

此次代表團成員涵蓋香港工商界、專業界領袖,更首次有內地企業參與。 這是一種嶄新的嘗試,旨在發揮「一國兩制」下香港「內聯外通」的優勢,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同時展現內地與香港企業的優勢互補,共同提供全方位供應鏈服務。 總商會主席陳瑞娟就認為,引入大灣區城市可以做到中東、香港與大灣區的三方合作,進一步發揮香港的角色。

潛力無限的產業對接領域

香港與中東在多個產業領域具有巨大的對接潛力。除了傳統的貿易和金融合作,新興產業的對接更是此行的重點。卡塔爾和科威特對創科、新能源及金融科技轉型展現濃厚興趣,這正是香港的強項所在。 香港在金融服務、專業諮詢及數字化解決方案方面具備國際優勢,可以為中東國家提供所需的專業服務。 此外,香港在項目諮詢、工程監管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專業能力,也能為中東國家提供從前期規劃到項目執行的全鏈條服務。

具體的合作案例已經湧現。例如,香港的環保科技公司已成功將3D打印珊瑚礁盤技術引入阿聯酋,協助當地恢復海洋生態。 由香港開發的送貨流動應用程式也已在迪拜展開業務,並計劃進軍沙特阿拉伯市場。 這些成功案例證明了香港的創新技術能夠與中東的需求精準對接。法律界也積極參與其中,香港律師會計劃與卡塔爾和科威特的法律界簽署諒解備忘錄,加強合作。

吸引中東資金來港投資

除了香港企業「走出去」,吸引中東資金來港投資也是此行的重要目標。 中東國家擁有龐大的主權基金和能源收入,正積極尋求多元化投資,特別是對內地與香港市場感興趣。 去年,中東在內地及香港市場的投資額已達90億美元,包括來自沙特公共投資基金和卡塔爾投資局的主權財富基金。 香港作為資產管理中心,有能力吸引並留住這些超高資產淨值的客戶。 亞洲首隻追蹤沙特阿拉伯市場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在港交所上市,以及追蹤港股的ETF在沙特交易所上市,都是資本市場聯通的重要里程碑,有助於為港股引入中東資金。

克服挑戰,深化合作

當然,香港與中東的產業對接之路也面臨挑戰。中東地區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與香港截然不同,企業營運方式也存在差異。 香港企業需要深入了解當地的營商環境、文化及宗教習俗,才能更好地開展合作。 總商會理事林健鋒就指出,商界要認真了解當地情況,因應情況做新建議或新產品。

儘管如此,香港與中東的經濟關係正在日益密切。 兩地藉着「一帶一路」等倡議促進更緊密聯繫和強大經濟機遇,進一步鞏固雙方的關係。 香港作為全球金融和跨國供應鏈管理樞紐的獨特地位,以及在「一國兩制」下的優勢,使其能夠在推動中東與香港企業在創科、綠色經濟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中發揮關鍵作用。

結語:開創互利共贏的新格局

李家超此次訪問中東,是香港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尋求經濟增長動力的重要一步。通過推動香港與中東在金融、科技、綠色經濟等產業的深度對接,不僅能為香港企業開拓新機遇,吸引中東資金來港,更能發揮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橋樑作用,促進內地與中東的合作。 這次訪問不僅是政府層面的交流,更是企業間建立聯繫、發掘商機的平台。 隨著合作的深化,香港與中東有望開創互利共贏的新格局,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