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母子情︱劉智樂母盼兒勿學壞

在香港足球的世界裡,每個球員的故事都獨一無二,而劉智樂與他媽媽的故事,更是溫暖而充滿力量。這不只是一個關於足球員追逐夢想的故事,更是關於親情、堅持與平凡中見偉大的寫照。

母親,永遠的後盾

「我得咗喇阿媽!」這句在2018年賀歲盃賽後訪問中脫口而出的話,讓「阿媽」成了香港足球員劉智樂的代名詞。這句話或許曾被部分球迷帶有取笑意味地提起,但其背後所承載的,是單親家庭中母子情深的重量。劉智樂與弟弟由媽媽獨力撫養長大,媽媽身兼多職,用自己的雙手為兩個兒子撐起一個家。她沒有對兒子們設定高遠的目標,只求他們不要學壞。 這份簡單而真摯的願望,是天下許多父母共同的心聲。

在劉智樂的成長過程中,媽媽扮演的不是嚴格的教練,而是溫柔的陪伴者。每個週末,她都會帶著兩兄弟外出,踩單車、挖蜆、游水、踢波、行山、燒烤,讓他們在玩樂中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動地參加興趣班。劉媽媽認為,與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是陪伴,也是互相的玩伴。 正是在這樣的自由與陪伴下,劉智樂找到了他真正的熱愛——足球。

從街場到職業:一步一腳印

劉智樂對足球的熱情從小便展露無遺。小時候,家裡空地上兩張椅子就是龍門,街場是他揮灑汗水的天地。為了鼓勵他讀書,媽媽曾要求他默書三次100分才能落街踢波,而他也真的做到了,這份對足球的執著,連媽媽也為之佩服。

然而,從熱愛到職業,這條路充滿了未知與挑戰。劉智樂在完成青年軍生涯後,並沒有立刻踏上職業足球之路,他曾做過電工學徒、地盤工、快遞員等不同工作,同時在次級聯賽和石地賽事中保持踢球。 2015年,在一次石地比賽中,他的表現吸引了當時灝天黃大仙教練招重文的注意,並邀請他加盟,這才正式開啟了他的職業足球生涯。

初入職業隊,訓練的強度和節奏讓他一度感到吃不消,尤其是在烈日下的季前訓練,甚至多次嘔吐。 但憑藉著對足球的熱愛和母親的支持,他堅持了下來。在黃大仙效力的第一年,他上陣機會不多,球隊也面臨降班。 隨後,球隊以「標準灝天」的名義再戰港超,劉智樂的上陣時間逐漸增加,並幫助球隊成功護級。

賀歲盃的眼淚與「阿媽」的標誌

2018年的賀歲盃,對劉智樂來說是一次夢幻般的經歷。由於隊友臨時退隊,他意外獲得補選,得以披上香港隊球衣。 在對陣港聯的比賽中,他後備上陣並攻入一球,這是他為香港隊攻入的第一個進球。 賽後,面對鏡頭,他眼泛淚光地說出了那句感人至深的話:「我得咗喇阿媽!」

這一幕被傳媒記錄下來,「阿媽」也因此成為了他的標誌。 有些球迷會以此取笑他,但劉媽媽並不介意,反而驕傲地認為這是兒子的標誌,提起「阿媽」,大家就知道是劉智樂。 簡單的一個入球,加上賽後對母親的真情流露,成為了他們母子永恆的回憶。

母親的支持:不求偉大,只求勿壞

劉智樂的足球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也曾走過彎路。青春期時,他一度結識了損友,學業退步,與家人的關係也出現緊張。 然而,媽媽始終沒有放棄他,她不求兒子有多偉大的成就,只求他不要學壞。 這份無私的愛與信任,是劉智樂能夠回歸正軌,繼續追逐足球夢想的重要動力。

劉媽媽對兒子的支持,體現在方方面面。在她看來,最重要是讓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她只是陪伴,而不是引導。 即使在劉智樂踢職業足球初期,人工只有幾千元時,媽媽依然全力支持他。 她的支持不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鼓勵與陪伴,讓劉智樂在艱難時刻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與力量。

足球與人生的交織

劉智樂的故事,是香港許多本地球員的縮影。他們可能沒有顯赫的背景,沒有從小就接受最頂尖的訓練,但他們憑藉著對足球的熱愛和家人的支持,一步步在職業足球的道路上前行。劉智樂從街場踢到職業聯賽,再到代表香港隊上陣,每一步都凝聚了他的汗水與堅持,以及母親無條件的愛。

近年來,已經年過30的劉智樂在球場上展現出更加成熟的表現,甚至在港超聯賽射手榜上與外援並駕齊驅。 他認為這得益於學懂了自律,包括規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習慣。 這份自律不僅僅是對足球的投入,更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這其中,媽媽的教導和期望無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省港盃等賽事為本土球員提供了展現自己的平台,劉智樂也希望藉此機會吸引教練的注意,向成為大港腳的夢想邁進。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追逐夢想永遠都不嫌晚,關鍵在於是否願意為之努力,是否擁有那份堅持到底的勇氣。

結語:平凡中的不凡

劉智樂與他媽媽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卻充滿了平凡生活中的溫情與力量。媽媽不求兒子成為多偉大的球星,只願他健康成長,不學壞。 而兒子也用自己的努力和表現,回報著這份深沉的母愛。那句「我得咗喇阿媽」,不僅僅是一個進球後的慶祝,更是對母親多年付出的最好肯定。

在競爭激烈的職業足球世界裡,能有這樣一份堅實的親情作為後盾,無疑是最大的幸運。劉智樂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追逐夢想的路上,家人的支持是多麼重要,而那份不求回報、只願子女安好的母愛,更是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