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童年港姐母親節告白:母愛非必然
打破濾鏡:破碎家庭與「不偉大」的母親
在傳統觀念中,母親總是被賦予偉大、無私的形象,尤其在母親節這個溫馨的日子,歌頌母愛的聲音更是此起彼落。然而,現實生活往往比想像來得複雜,並非所有母親都能符合社會期待,也並非所有童年都充滿陽光。近日,前港姐黃泆潼在母親節有感而發,揭露自己破碎的家庭背景與不愉快的童年,勇敢地說出「不是每個母親都偉大」,這番話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陣陣漣漪,也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母親」這個角色,以及那些隱藏在光鮮亮麗背後的真實故事。
破碎的童年,難以言喻的重量
黃泆潼透過社交平台發文,坦言每逢母親節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她描述自己有個被父母粉碎的童年,這種經歷並非罕見,或許許多人也有類似的傷痛。有些父母會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孩子,透過拋棄、逃避、怪責等方式,讓孩子背負不屬於他們的重擔。黃泆潼回憶,自己曾因為不明白父母為何如此,而將問題歸咎於自身「不夠好」。 這種內化的傷害,是破碎家庭陰影下孩子們普遍的心理困境。
來自「為你好」的二次傷害
更令人心痛的是,當她試圖揭露這些傷痛時,總有人會說:「那畢竟是你母親啊!」這些「為你好」的人,或許無法想像她所經歷的創傷,甚至質疑她誇大其詞,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母親,無法理解何以有人能對孩子做出如此行為。黃泆潼強調,這種經歷可能是虐待,是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傷害。 然而,在「血濃於水」的傳統觀念束縛下,受害者往往難以啟齒,即便說出來也可能面臨不被理解甚至被指責的困境。
成長的枷鎖:被迫承擔的「奴隸」童年
黃泆潼的原名是黃普恩,她年幼時父母就已離異,從小由婆婆照顧。 中學時期,她開始與媽媽及後父同住,然而這段時間對她來說卻是噩夢的開始。每天放學回家,她都被要求負責所有的家務,從買餸、煮飯、洗衫到抹地,幾乎包辦家中一切。 她曾在訪問中坦言,那段日子讓她覺得自己像個「奴隸」。 母親的情緒波動很大,經常責罵她,這段惡劣的母女關係讓她萌生了離開家庭的念頭。 這種被迫承擔過多責任、缺乏關愛與理解的成長環境,對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勇敢的發聲:解開傳統枷鎖
黃泆潼的勇敢發聲,打破了社會對於「母親」的刻板印象。她不想強迫自己去愛一個從未建立關係的母親,強調不會勉強自己。 她認為,父母的行為可能僅僅是因為他們極度自私,而並非孩子有什麼不好。 相反,這種艱難的經歷反而讓她成為一個更善良的人。 母親節不一定要做些什麼,不是每個母親都偉大,這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需要為父母種下的苦果負責,父母也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 這番話不僅是對自身經歷的梳理與釋放,更是為許多有著相似遭遇的人提供了慰藉與支持。
社會的責任:看見隱形的傷痛
黃泆潼的故事,也提醒著我們關注那些隱藏在社會角落的破碎家庭與不被看見的傷痛。破碎家庭的原因多種多樣,可能是父母離異、經濟困難、情緒問題、甚至是虐待。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應有的關愛與支持,甚至遭受身心傷害。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破碎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提供更多元的社會支持,例如心理輔導、家庭治療等,幫助這些孩子走出陰影,重建健康的人生。同時,我們也應該破除對母親角色的單一想像,理解並尊重個體差異,不將「偉大」強加於所有母親身上,而是看到她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真實面貌。
療癒的旅程:理解與放下
對於那些在破碎家庭中長大的人來說,療癒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旅程。理解父母的行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自己,放下不必要的自責與愧疚。黃泆潼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成長環境充滿挑戰,我們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善良且堅強的人。 接受過去,但不被過去定義,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與價值,是每個從破碎中走出來的人需要學習的課題。
結語:真實的力量,同理的溫暖
黃泆潼在母親節的真誠剖白,展現了真實的力量。她的經歷並非個案,許多人在看似和諧的家庭表象下,可能承受著不為人知的痛苦。她的發聲,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些隱形的傷痛,也為那些受困其中的人們提供了一份同理與溫暖。 「不是每個母親都偉大」,這句話並非否定母愛,而是提醒我們,愛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時候,學習放下與接受不完美,才是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願她的故事,能啟發更多人關注家庭關係的真實面貌,給予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更多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