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巴失控撞安全島 交通燈斷裂碎片四散
一次驚心動魄的瞬間:鰂魚涌英皇道的訓練巴士事故
在繁華的港島東,車水馬龍的英皇道向來是城市跳動的脈搏。然而,就在今日(11日)下午,這條熟悉的街道上,卻上演了驚險一幕。一輛貼有「訓練巴士」字樣的城巴,在行駛途中突然失控,如同脫韁野馬般直衝向路中的安全島,撞斷兩支交通燈柱,現場碎片四濺,景象觸目驚心。幸運的是,這宗意外並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再次敲響了公共運輸安全,特別是訓練中的車輛安全警鐘。
安全島上的「驚魂」
意外發生在今日下午約4時許,地點位於英皇道北角官立小學對開。據現場消息及圖片顯示,涉事的雙層城巴車頭損毀嚴重,擋風玻璃碎裂,多名途人駐足圍觀,地面上散落著巴士零件及交通燈柱的碎片,一片狼藉。 警方接報後迅速到場,正對意外原因展開調查。 現場消息透露,這輛城巴疑似為訓練巴士,事後更出現漏油情況。
訓練巴士的「考驗」與潛在風險
「訓練巴士」的存在,是培養新一代巴士車長的必經之路。它們載著學員穿梭於城市的大街小巷,模擬真實營運環境,讓學員在資深導師的指導下逐步掌握駕駛技巧和應對路面狀況的能力。然而,訓練過程本身也伴隨著一定的潛在風險。
- 經驗不足的學員: 訓練中的學員畢竟經驗尚淺,對車輛的操控、路況的判斷可能不如資深車長純熟。在突發情況下,反應速度和應變能力可能受到限制。
- 陌生的路況: 即使有導師指導,學員在不熟悉的路線或複雜的交通環境中,仍然需要高度集中精神應對。
- 訓練壓力: 訓練過程本身可能給學員帶來壓力,影響其表現。
這次鰂魚涌的意外,雖然具體原因仍在調查,但訓練巴士失控的事實,再次將公眾的目光聚焦於巴士公司的訓練機制和道路安全。
解構意外的可能「元兇」
巴士意外的發生,往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個環節出現問題的結果。針對這次鰂魚涌的訓練巴士意外,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探討可能的「元兇」:
- 人為因素:
* 學員操作失誤: 學員在訓練過程中,可能因緊張、判斷錯誤或操作不當導致車輛失控。
* 導師指導不足: 資深導師在指導過程中,如果未能及時發現或糾正學員的錯誤操作,也可能引發意外。
* 疲勞駕駛: 無論是學員還是導師,疲勞都可能影響注意力和反應能力。雖然這次是訓練巴士,但長時間的訓練同樣會導致疲勞。
- 機械故障:
* 車輛機件問題: 巴士本身的煞車系統、轉向系統或其他重要機件如果存在潛在問題,可能在行駛中突然發生故障,導致失控。事後出現漏油情況,或許是機械故障的一個徵兆,但仍需進一步調查確認。
* 維護不足: 如果巴士未能得到充分及時的維護,機械故障的風險也會增加。
- 環境因素:
* 路面狀況: 路面濕滑、有障礙物或其他不良狀況,都可能增加車輛失控的風險。
* 交通狀況: 繁忙的交通環境、其他車輛的突發行為,都可能對巴士的行駛造成影響。
深入檢視巴士訓練的「盲點」
這次訓練巴士的意外,不禁讓人思考巴士公司的訓練過程是否存在可以改進的「盲點」。
- 模擬訓練的真實性: 現有的模擬駕駛訓練是否足夠真實,能否充分模擬各種複雜的路面和天氣狀況?
- 導師的素質與培訓: 擔任訓練導師的車長是否具備足夠的教學能力和應變經驗?他們是否需要接受更專業的導師培訓?
- 訓練路線的選擇: 訓練巴士的路線是否應考慮避開特別繁忙或複雜的路段,尤其是在學員訓練的初期階段?
- 技術輔助的應用: 是否可以引入更多科技輔助,例如實時監控學員的操作、分析駕駛數據,以更科學地評估學員的進度和潛在問題?
過往的巴士意外,如2018年大埔公路九巴側翻事故,曾引發社會對巴士車長培訓和工時的廣泛討論。 雖然該事故涉及的是營運中的巴士,但訓練不足或疲勞駕駛等因素,同樣可能存在於訓練過程中。
邁向更安全的公共運輸未來
鰂魚涌的這宗訓練巴士意外,是城市日常運轉中的一個插曲,卻也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它讓我們意識到,即使是訓練中的車輛,其安全性也同樣不容忽視。要建立一個更安全的公共運輸系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 巴士公司: 應持續檢討和完善訓練課程,提高模擬訓練的水平,加強對導師的培訓,並嚴格把控學員的考核標準。同時,要確保訓練巴士的維護狀況良好。
- 監管部門: 應加強對巴士公司訓練過程的監管,制定更明確的訓練標準和考核要求,並對訓練巴士的運行進行抽查。
- 公眾: 作為道路使用者,我們應給予訓練巴士更多的理解和禮讓,共同營造安全的交通環境。
這次意外幸無人員傷亡,是不幸中的大幸。然而,我們不能因為沒有造成嚴重後果而掉以輕心。每一個交通意外,都是一次寶貴的教訓。唯有認真分析原因,找出問題所在,並積極採取改進措施,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確保每一個市民都能享受到安全、可靠的公共運輸服務。 讓這次遍地碎片的景象,成為推動巴士訓練和道路安全進一步提升的動力,為香港的公共運輸寫下更安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