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婦收衣失足 北角墮樓亡

春秧街上的嘆息:母親節突如其來的家居意外

這是一個本應充滿溫馨與感恩的日子,母親節。然而,在香港北角一棟大廈裡,卻上演了一場令人心碎的悲劇。根據媒體報導,2025年5月11日下午,一名高齡90歲的蔣姓老婦,在北角春秧街的住所窗邊收取衣夾時,不幸失足墮樓身亡。這突如其來的意外,不僅為這個特殊的節日蒙上陰影,更再次敲響了長者家居安全的警鐘。

飛來橫禍的緣由:窗邊的日常潛藏危機

根據警方初步調查,這宗不幸事件疑是老婦在窗邊進行日常晾曬衣物的動作時失足所致。收取衣夾,一個再尋常不過的生活瑣事,對於行動敏捷的人來說輕而易舉,但對於年屆九旬、身體機能可能已有所退化的長者而言,卻潛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長者可能因視力退化、平衡力下降、甚至慢性疾病的影響,導致行動或反應變慢,對環境的警覺性降低,增加在家中發生意外的機會。

香港的居住環境寸金尺土,許多家庭的晾曬空間有限,窗邊往往成為晾曬衣物的主要場所。然而,將身體探出窗外或站立不穩的椅子上進行晾曬,無疑增加了跌倒的風險。對於長者而言,這種風險更被放大。舊式晾衫架向外延伸的設計,也迫使住戶需要將上半身甚至更多身體部分伸出窗外,無疑是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

被忽略的脆弱:長者家居安全的面面觀

這起悲劇再次凸顯了長者家居安全的重要性。隨著香港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多長者選擇在家中安享晚年。然而,家居環境中許多看似微小的細節,都可能成為威脅長者安全的隱形陷阱。除了晾曬衣物,長者在居家環境中常見的意外還包括跌倒、鯁塞、燙傷/燒傷、中毒以及被割傷或撞傷等。

跌倒可謂長者家居意外中最常見的一種,佔長者損傷事件的絕大部分。地面濕滑、雜物堆積、照明不足、以及不穩固的家具都可能導致長者跌倒。而長者一旦跌倒,往往後果嚴重,輕則骨折受傷,重則危及生命。

除了環境因素,長者自身的身體狀況也是導致意外的重要原因。年齡增長帶來的肌力下降、平衡力減退,以及視力、聽力、認知功能的退化,都讓長者更容易發生意外。一些慢性疾病,如柏金遜症,也會影響長者的行動能力和反應速度,增加跌倒的風險。

防患於未然:為長者築起安全的家

要預防長者家居意外,需要從多方面著手,為長者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這不僅是長者自身需要注意的事項,更需要家人和社會的共同關注與努力。

首先,改善家居環境是關鍵。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尤其是在走廊、樓梯等地方安裝夜間照明燈,以彌補長者視力退化帶來的影響。 清理家中雜物,確保通道暢通無阻,避免長者絆倒。 浴室和廚房等濕滑區域應鋪設防滑地磚或加裝防滑墊,並在浴缸、馬桶旁安裝扶手,提供必要的支撐。 家具應選擇穩固且高度適中的,避免使用容易晃動或帶有輪子的椅子。

其次,加強長者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也非常重要。提醒長者進行家務時,應量力而為,避免攀高或進行危險動作。常用的物品應放置在方便拿取的高度,避免彎腰或墊腳。 在晾曬衣物方面,應盡量使用安全的晾曬工具,避免將身體過度伸出窗外。如果有條件,可以考慮安裝隱形鐵窗等防墜設施,尤其是在高樓層的住所。

此外,家人應多關心長者的身體狀況,定期帶長者進行健康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的健康問題,如視力、聽力、平衡力等。 對於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應遵從醫生指示服藥,並注意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暈眩等,以免影響行動能力。

社會層面,可以加強長者家居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長者及其家人的安全意識。社福機構可以提供家居安全評估和改善服務,協助有需要的長者改善居住環境。 政府部門也應持續關注長者家居安全問題,推動相關法規的完善,例如鼓勵在舊樓加裝防墜設施等。

給予關愛與支持:不讓悲劇重演

母親節本是子女表達對母親養育之恩感激的日子,這場發生在北角的悲劇,讓人們在哀悼的同時,更應反思我們為長者提供了怎樣的生活環境和安全保障。

悲劇的發生,或許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但每一宗長者家居意外,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不能等到意外發生後才追悔莫及,而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關心,多一份警惕,為家中的長者築起一道堅固的安全防線。

讓我們從這場悲劇中吸取教訓,不僅在母親節這一天,更在往後的每一天,將對長者的愛化為實際行動,為他們營造一個安全、舒適、有尊嚴的晚年生活。讓每一次的窗邊風景,都不再隱藏著危險,讓每一位長者都能在家中安心地享受屬於他們的歲月靜好。這份愛與關懷,是送給母親最好的禮物,也是對所有長者最真摯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