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遭質疑 車主喊退貨

近期,小米集團股價出現波動,曾一度下跌近6%,這背後有多重因素交織,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其首款電動車SU7 Ultra在功能方面引發的爭議,甚至有車主因此考慮退貨。這不僅是產品本身的問題,更觸動了消費者對品牌信任的敏感神經,也讓市場對小米汽車的未來發展投下了疑問的眼光。

風暴中心:4.2萬元的「裝飾品」?

爭議的焦點集中在SU7 Ultra選配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這項價格不菲、要價4.2萬元的選配部件,在小米汽車的宣傳中被賦予了「賽車級碳纖維」、「雙風道空氣動力學設計」,並聲稱能輔助散熱、提升下壓力等功能。然而,部分車主在提車後卻發現,實際情況似乎與宣傳存在落差。 有車主透過實驗發現,這個被寄予厚望的雙風道設計,似乎並未能有效引導氣流,甚至被質疑僅具備裝飾功能。 有拆解顯示,其內部結構與普通版本差異不大,所謂的「高效導流」並未真正實現。 這讓許多衝著這些「賽車級」功能而額外支付費用的車主感到不滿,認為自己遭遇了虛假宣傳。

車主的怒火與小米的回應

車主們的不滿迅速累積,甚至形成了維權群組,人數多達數百人。 他們的核心訴求是「無損退車」或獲得更合理的補償方案。 對於小米汽車提出的補償方案,例如對未交付訂單提供改配服務或對已提車用戶贈送2萬積分(約合2000元人民幣),許多車主並不買單。 他們認為,2000元的積分與4.2萬元的選配費用相比微不足道,且改配可能需要重新排隊,等待時間漫長。

面對質疑,小米汽車也做出了回應。他們在5月7日發布聲明,承認此前的資訊表達「不夠清晰」,並表示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在滿足復刻造型的同時,確實提供部分氣流導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 然而,這樣的解釋並未能完全平息車主的怒火,他們認為這是在玩文字遊戲,將功能件說成是表達不清晰。

股價的震盪與背後的壓力

這起爭議事件無疑給小米的股價帶來了壓力。在事件發酵期間,小米集團股價曾出現明顯下跌,跌幅一度達到5.7%。 雖然股價波動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市場整體情緒、公司營運狀況等,但SU7 Ultra的功能爭議以及由此引發的退車潮,無疑是近期影響股價的重要負面因素之一。 雷軍也曾發文承認,目前是小米最艱難的時間。

除了產品功能爭議,小米SU7在更早之前也曾捲入事故風波。今年4月,一輛小米SU7在安徽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導致三人死亡,這也引發了對車輛安全性能和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質疑。 雖然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但這些事件都對小米汽車的品牌形象和市場信心造成了一定衝擊。

智能汽車時代的信任挑戰

小米SU7 Ultra的功能爭議,不僅是單一產品的問題,更是智能汽車時代企業面臨的普遍挑戰的縮影。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消費者對車輛功能的期望也水漲船高。企業在宣傳產品時,往往會強調其高性能、高科技屬性,但如何確保宣傳與實際效果一致,避免誇大或誤導,成為企業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

此次事件暴露出的問題提醒所有車企:在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更應注重與消費者的坦誠溝通。對於高端選配部件,其功能描述應更加精準和務實,避免使用過於「光環化」的詞語,以免引發消費者的過度期待。 當產品功能與宣傳存在偏差時,及時、真誠地與消費者溝通,並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是維護品牌信任的關鍵。

前行的路與未解的懸念

小米汽車作為一個新進入汽車市場的品牌,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不錯的市場關注度,SU7 Ultra的鎖單量也超過了1萬輛。 然而,此次爭議事件無疑給其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如何在妥善處理當前爭議的同時,重建消費者信心,是小米汽車亟待解決的問題。

未來,小米汽車承諾將推出更新版本的車機系統,而碳纖維前艙蓋的實際效用可能需要更多賽道測試數據來佐證。 車主們的不滿能否通過後續的溝通與解決方案平息,仍是一個未解的懸念。這場風波不僅是對小米汽車的一次考驗,也為整個智能汽車行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如何在技術創新、市場行銷和消費者權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是所有車企在未來競爭中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