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窗飛墮傷人|64歲男涉罪被捕

天降橫禍:一扇鋁窗帶來的安全警號

想像一下,你正行走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享受著平凡卻安穩的一刻,突然間,一聲巨響打破了寧靜,緊接著是玻璃碎裂的清脆聲。還來不及反應,碎片已經劃傷了你的身體。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近日在北角英皇道真實發生的驚險一幕:一扇鋁窗從高處墜落,導致一名途人被玻璃碎片濺傷。這宗意外不僅讓受傷途人飽受皮肉之苦,更再次敲響了城市高空墜物的安全警鐘,也引發我們對於樓宇維護、業主責任以及公共安全的深刻思考。

高空墜物的法律視角:疏忽抑或無心?

當這樣的不幸事件發生,法律責任是我們無法迴避的重要議題。在香港,高空墜物絕非小事,法律有明確的條文規管。根據《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228章)第4B條,任何人從建築物掉下任何東西,或容許任何東西從建築物墜下,以致對在公眾地方之內或附近的人造成危險或損傷,即屬犯罪。 違者可處罰款一萬港元及監禁六個月。 這次英皇道的事件中,警方就以「容許物件從高處墮下」罪名拘捕了一名64歲男子。

這裡的「容許」二字至關重要。它意味著即使並非故意將物品丟下,但由於疏忽或未有妥善維護導致物件墜落,同樣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換句話說,業主或佔用人有責任確保其物業不會對公眾造成危險。 法庭在判案時,會考慮被告的動機,是蓄意、嚴重疏忽還是無心之失,這些都會影響量刑。 然而,即使是意外,一旦造成危險或損傷,法律責任依然存在。

除了刑事責任,高空墜物也可能引發民事索償。 受害者可以就財產損毀、身體受傷甚至死亡向相關責任人追討賠償。 民事責任的判定則會考慮更多因素,包括事件是否涉及建築物的公用部分、墜物是由個別業主還是業主立案法團引起,以及其他相關方的責任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大廈進行工程期間發生墜物,承建商也可能需負上刑責,除非能證明已採取合理措施防止意外。

樓宇維護:看不見的危機

英皇道的墮窗事件,暴露了樓宇維護的重要性。隨著樓宇老化,窗戶、外牆等構件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年久失修的窗戶,其窗鉸、鉚釘、螺絲等部分可能出現變形、生鏽、鬆脫等問題,增加墜落的風險。

為了應對樓宇老化帶來的安全隱患,香港政府於2012年全面實施了「強制驗窗計劃」。 這項計劃規定,樓齡達1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業主,當接獲屋宇署通知後,必須委託合資格人士檢驗窗戶,並在有需要時進行修繕。 這項計劃旨在透過定期檢查和維修,及早發現和處理潛在問題,防止意外發生。

然而,強制驗窗計劃的執行並非一勞永逸。業主在收到通知後,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檢驗和修葺,否則即屬違法,可面臨罰款甚至監禁。 屋宇署也會隨機抽查已驗窗的樓宇,以確保符合規定。 儘管如此,仍有部分業主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按時或妥善完成驗窗及維修,為公共安全埋下隱患。

業主的責任與公德心

作為樓宇的業主或佔用人,我們不僅擁有對物業的使用權,更肩負著確保其安全的責任。這份責任不僅是對自己的財產負責,更是對周遭環境和社區居民生命的尊重。

除了遵守強制驗窗計劃的規定,業主平日也應多加留意窗戶的狀況。定期檢查窗鉸是否穩固、螺絲是否鬆脫、窗框是否變形等。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檢查和維修。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或貪圖方便,讓自己成為潛在的危險製造者。

同時,提高公德心也是預防高空墜物的重要一環。不向窗外亂拋雜物,即使是煙蒂或細小物件,都可能對樓下途人造成危險。家長應教育好年幼的子女,切勿從高處拋擲物品。 裝修期間,更應提醒裝修公司做好安全措施,防止工具或建築材料墜落。

社會的集體行動:共同編織安全網

單靠政府的強制驗窗計劃和業主的自覺行動,或許不足以完全杜絕高空墜物問題。這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編織一張更緊密的安全網。

物業管理公司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應加強對大廈公共部分的檢查和維護,並提醒業主注意各自單位的窗戶狀況。同時,物業管理公司也可以成為業主與合資格檢驗人士之間的橋樑,提供相關資訊和協助。

對於屢次發生高空墜物事件的大廈或區域,相關部門應加強巡查和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形成有效的阻嚇。 同時,持續的公眾教育和宣傳也必不可少,讓更多市民認識到高空墜物的危害性和法律責任,從而提升整體安全意識。

最後,如果我們作為市民,不幸目擊高空墜物事件,應立即報警。 如果可能,收集證據,如照片或影片,協助警方調查。 只有通過每一個人的警惕和行動,才能共同維護一個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結語:從一扇窗看見的責任與安全

英皇道的一扇墜落鋁窗,不僅僅是一宗意外,更是對城市安全的嚴肅提醒。它讓我們再次審視樓宇維護的現狀、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以及最重要的——作為城市一份子的我們,所應肩負的責任與公德心。只有當每一個人都意識到高空安全的重要性,從自身做起,加強樓宇的維護,遵守法律規定,並積極參與到社區安全管理中,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悲劇的發生,讓城市的天空不再「危機四伏」,讓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