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橋前院長破產 笑稱「無錢唔緊要」
在香港的法律框架下,「破產」這個詞彙往往帶有沉重的意味,它是一種當個人或公司無力償還債務時,透過法律程序處理債務的方式。然而,當與特定人物及其言論連結時,破產的討論便不再僅止於冰冷的法律條文,而是牽涉到個人責任、道德審判以及社會觀感等複雜層面。康橋之家前院長張健華被頒令破產,並稱「破產唔緊要,因為我無錢」,這句說話背後的含義,值得我們深入剖析。
法律的追討與「無錢」的辯白
破產程序通常是由債權人向法院提出破產呈請開始。 在康橋之家前院長張健華的個案中,破產呈請源於一宗民事索償案。 事源2014年,康橋之家發生了一宗涉及智障女院友的性侵案,儘管刑事控罪最終撤銷,但受害女院友的母親代表其入稟區域法院進行民事索償,向張健華及康橋之家(由其母公司康橋護理服務有限公司營辦)追討賠償。 區域法院最終裁定張健華和康橋之家需要向事主家屬賠償約119萬元,其中張健華須承擔主要的七成賠償,即約83.6萬元。 由於張健華未能支付這筆賠償,受害女院友的母親因此向高等法院申請將其頒令破產。
破產並非簡單的「無錢就唔緊要」。 根據香港的《破產條例》,一旦法庭頒布破產令,破產人的資產將由受託人接管,並變賣套現以償還債務。 這包括房地產物業、公積金等。 在破產期間,破產人的收入(扣除合理生活開支)也需要用於還債。 張健華稱「破產唔緊要,因為我無錢」,這句話可能試圖傳達他沒有資產可供償還,或是對破產後生活影響的一種輕描淡寫。 然而,法律程序並不會因為一句「無錢」而終止,破產管理人仍會調查其財務狀況,並按照法律程序進行。
破產的深遠影響:不僅是金錢問題
破產令對個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遠不止於金錢層面。 根據香港的相關條例,破產會對破產人的日常生活、職業發展和信貸紀錄帶來嚴重的後果。
日常生活受限: 破產期間,破產人的生活必須盡量簡樸,例如乘坐的士、購買奢侈品、投資等行為都會受到限制。 出境亦需預先通知受託人並交代行程目的。
職業及事業影響: 對於某些專業人士而言,破產可能意味著職業生涯的終結。 律師、保險代理、地產經紀等專業人士在破產後可能無法繼續執業。 在金融機構工作的人士也可能需要向僱主報告破產狀況,影響其升遷。
信貸紀錄的污點: 破產紀錄會在信貸報告中保留,即使破產令解除後,這個記錄也會影響日後的借貸能力,使破產人士難以申請按揭、私人貸款等。 可以說,破產記錄是一個「終身污點」。
張健華的「破產唔緊要」論,似乎淡化了這些法律後果對個人生活的實際影響。 這可能是一種逃避責任的姿態,也可能是對自身未來處境的一種無奈表達。 然而,法律是嚴肅的,破產程序將依法進行,其帶來的限制和影響是真實存在的。
社會的期待與個人責任的追究
張健華的案件不僅是法律個案,更觸動了社會對弱勢社群保護、機構管理責任以及個人道德底線的關注。 康橋之家發生的事情,以及後續的法律訴訟和破產呈請,都是社會對不當行為追究責任的體現。 即使刑事罪名不成立,民事索償的勝訴以及隨之而來的破產令,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律對其行為所造成的傷害的認定。
張健華的「破產唔緊要」言論,在受害人及其家屬看來,無疑是一種冷漠和缺乏悔意的表現。 對於社會大眾而言,這也可能引發對個人責任的追問:即使經濟上無力償還,是否就代表可以對所造成的傷害不以為然? 社會期望看到的是對錯誤行為的深刻反省和承擔責任的姿態,而不是對法律後果的輕視。
破產令下的未來之路
目前,針對張健華的破產呈請案件已被押後至特定日期處理,由專責破產案件的法官負責。 儘管張健華表示會就區院判決上訴到底,甚至考慮司法覆核,但聆案官已強調,區院判決目前仍然有效,債權人有權執行判決,包括申請他破產。 換言之,上訴程序不影響破產呈請的進行。 同時,康橋之家營辦公司康橋護理服務有限公司也因未能支付賠償而被頒令清盤。
未來,張健華將面臨破產程序帶來的種種限制。 他的資產將被調查和處理,收入會受到監管,日常生活將受到約束,職業選擇也會受到限制。 雖然破產令通常有一定年期(首次破產通常為四年),但破產記錄對其日後的信貸和部分職業的影響將是長期的。 他的「無錢」論,或許反映了他在經濟上的困境,但這並不能免除法律追究和社會對其行為的道德審視。
結語:責任的重量
康橋之家前院長張健華的破產個案,不僅是一個法律程序的推進,更是對個人責任、社會公義以及對弱勢社群保護的一次深刻提醒。 「破產唔緊要,因為我無錢」這句話,在法律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也未能回應社會對其行為的關切和追問。 破產令的頒布,是對過去行為的一種法律後果,而未來的人生路,將在法律框架的約束下,承受這份責任的重量。 這個個案也再次凸顯了在保障弱勢社群權益、加強機構監管以及追究不當行為者個人責任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