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故障滴手術床 聖德肋撒醫院急搶修
冰火五重天:手術室裡的冷凝水疑雲
聖德肋撒醫院去年發生的一宗冷氣故障事件,不僅讓身處其中的醫護人員捏了把冷汗,更讓公眾對於醫院手術室的環境控制產生了疑問。這起事故不僅僅是冷氣壞了這麼簡單,它牽涉到手術室無菌環境的維護,以及病人的安全。外科醫生廖子良形容當時的環境是「災難性」,冷凝水滴落手術床,影響手術儀器,這不禁讓人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發生?而衛生署的調查結論又是否足以釋疑?
冰與火的交織:冷凝水如何形成?
要理解聖德肋撒醫院手術室的冷凝水現象,首先要了解冷凝水是如何形成的。簡單來說,當溫暖潮濕的空氣遇到冰冷的表面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凝結成水滴。這就像夏天從冰箱裡拿出飲料,瓶子表面會出現水珠一樣。在手術室這個對溫度和濕度有嚴格要求的環境中,冷氣系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冷氣不僅調節室溫,更控制著空氣的濕度。當冷氣系統故障,特別是只影響到溫度調節而通風系統看似正常時,室內溫度升高,空氣濕度可能也會隨之改變。 如果室外濕熱的空氣趁虛而入,或者室內原本的濕氣無法有效排除,這些溫暖濕潤的空氣一旦接觸到仍然保持較低溫度的手術燈、儀器或其他表面,便會產生冷凝水。
工程師們對此有更專業的解釋。有工程師指出,空調系統肩負著控制手術室溫度和濕度的雙重任務,認為冷氣系統故障而通風系統正常的說法是「亂搬概念」。 這意味著,冷氣和通風系統在手術室的環境控制中是密不可分的。當冷氣故障,即使通風系統仍在運作,也難以維持手術室所需的低溫和低濕度環境,從而創造了冷凝水形成的條件。
無菌的挑戰:手術室環境為何重要?
手術室是一個需要極高潔淨度和無菌狀態的環境。任何可能引入細菌或微生物的因素,都可能對病人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這也是為何手術室的空調和通風系統設計得如此特殊,需要高效過濾器來去除空氣中的微粒和細菌。 冷凝水的出現,直接挑戰了手術室的無菌環境。冷凝水本身可能攜帶微生物,滴落到手術床、手術器械或開放的傷口上,將大大增加感染的風險。
外科醫生廖子良的親身經歷,生動地描述了這種風險。他提到當時手術燈滴水滴到手術床上,內視鏡鏡頭及連接組件也疑似受潮,影響了手術儀器的正常運作,甚至屏幕一度中斷。 這不僅是環境上的不適,更是對手術順利進行和病人安全的直接威脅。在無菌環境中出現水滴,就如同在無菌的實驗室裡隨意撒下塵埃,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調查的盲點:是個案還是冰山一角?
聖德肋撒醫院的冷氣故障事故發生後,衛生署進行了調查,並回覆稱醫院無違規,且是次空調系統故障不屬私家醫院須呈報事件。 這個結論引起了當事醫生和病人的不滿,認為調查結論並不可信,並促請衛生署重啟調查,要求醫院主動公布事故和承擔責任。
從工程師的角度來看,將冷氣故障與通風系統正常區分開來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手術室的環境控制是一個整體,溫度、濕度和通風緊密相關。冷氣故障導致的溫度和濕度變化,必然會影響到手術室的整體環境潔淨度。即使通風系統機械上仍在運作,如果無法有效控制空氣的溫度和濕度,也就無法確保環境的無菌狀態。此外,有專家指出,空調冷凝水較常見帶有退伍軍人症菌。 雖然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此次事件與此相關,但這提醒我們冷凝水的潛在健康風險。
衛生署的調查結果,以及私家醫院呈報事件的定義,也引發了公眾對於監管機制的思考。如果導致手術環境面臨感染風險的冷氣故障不屬於必須呈報的事件,那麼現行的指引是否足以保障病人安全?有病人組織認為,署方應檢視現行指引是否有需要修改,以保障病人安全。 這起事件或許是個案,但也可能揭示了私家醫院在設施維護和事故應變方面潛在的風險。
未來的路: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聖德肋撒醫院的冷氣故障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保障病人的安全,有幾個方面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醫院應加強對重要醫療工程系統,尤其是手術室空調系統的日常維護和檢查。建立完善的定期維護計劃,並確保有足夠的後備系統來應對突發故障。
其次,應重新審視私家醫院呈報事件的標準。將可能危及手術環境無菌狀態的設施故障納入呈報範圍,提高透明度,讓公眾了解可能存在的風險。
第三,衛生署在進行調查時,應更全面地考慮設施故障對手術環境的整體影響,而不僅僅是單一系統是否仍在運作。應結合工程師的專業意見,深入分析故障原因及其對手術環境的潛在影響。
最後,醫院應建立完善的應變計劃,一旦發生類似冷氣故障,能夠迅速採取措施,例如暫停手術、將病人轉移至其他手術室等,將風險降至最低。
這起冷凝水疑雲,不僅是一個關於設施故障的故事,更是關於醫療安全、監管機制以及公眾信任的重要議題。希望透過對這起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夠推動相關方面改進,確保手術室這個救死扶傷的場所,能夠始終維持一個安全、可靠、無菌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