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對陸曝險創新低 美中關稅暫緩效應保守觀望
美中貿易關係新動向:關稅暫緩與金融業風險管理策略調整
近期美中貿易關係出現重要轉折,雙方宣布暫緩互相加徵部分關稅90天,此舉對金融業在中國大陸的曝險風險產生顯著影響。這一發展不僅反映了兩國在經濟與政治角力中的微妙調整,更促使金融機構重新審視其在中國大陸的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策略。本文將從金融業曝險現狀、關稅暫緩的具體內容及其對市場信心的影響三個面向進行深入分析。
金融業對中國大陸曝險持續下降
近年來,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及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背景下,香港及全球金融機構普遍採取更為保守的投資策略,逐步降低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直接曝險。最新數據顯示,金融業對中國大陸的曝險已降至歷史新低,這一趨勢充分反映了投資者和銀行對未來中美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謹慎態度。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出口限制、反傾銷調查增加以及被列入黑名單企業數量上升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多數金融機構選擇主動減少高風險敞口,以避免潛在損失。這種風險規避行為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
此外,中國政府自4月2日起實施的一系列非關稅壁壘措施,包括將稀土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以及針對美國化學公司杜邦展開反傾銷調查,進一步加劇了外資企業的不安情緒。雖然美中最新協議承諾取消4月2日後實施的部分反制措施,有助於穩定局勢,但尚未完全解除所有限制,這使得金融機構仍保持高度警覺。
美中關稅暫緩協議的關鍵內容
2025年5月11日,美國與中國在瑞士日內瓦結束談判後宣布達成重要協議,雙方同意暫停互相加徵部分關稅90天。這項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
– 停止執行2025年4月2日《第14257號行政令》中規定針對中國商品(含香港、澳門)的24%從價附加關稅
– 保留其他部分較低比例的課徵項目
– 暫緩實施原定於6月生效的新一輪關稅措施
– 取消相關非關稅壁壘措施
– 撤回部分黑名單企業限制
– 擱置特定反傾銷調查程序
此項協議被視為雙方試圖透過外交手段緩和貿易緊張局勢的重要信號,有助於恢復一定程度的商務往來和供應鏈穩定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協議並未涵蓋全部先前列入管控範圍內的公司,且部分關鍵限制措施仍然有效。
從協議性質來看,此次達成的共識屬於短期「休戰」性質,多項細節尚需進一步磋商確認。因此,市場分析師普遍建議保持謹慎態度,不宜過度樂觀期待全面解決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對金融市場與機構策略的影響
美中達成階段性共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貿易摩擦升級而引發的市場不確定性,投資人情緒出現明顯回暖跡象。主要金融市場的反應包括:
– 股市表現:與中國市場關聯度高的股票出現反彈
– 匯率波動:人民幣匯率趨於穩定
– 債市變化:主權債券利差縮窄
然而,由於協議內容偏向技術層面且期限有限,多數金融機構仍維持謹慎立場,不急於大幅增加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或放寬風險控制標準。這種保守態度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量:
– 90天的暫緩期後,若談判破裂,高額附加關稅可能迅速恢復
– 美國總統選舉等政治因素可能影響政策連續性
– 部分重要限制措施尚未解除
– 技術出口禁令與黑名單制度仍然有效
– 新興市場波動加劇
–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未見緩和
– 全球供應鏈重組持續進行
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的應對策略呈現以下特點:
– 資產配置調整:繼續縮減直接暴露於中國大陸市場的資產比重
– 風險監控強化:加強對供應鏈與產業鏈風險的即時監控
– 投資渠道多元化:探索通過第三方市場或跨境合作方式間接參與中國經濟增長機會
– 避險策略優化:增加衍生性金融工具的運用,提升風險對沖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因業務性質差異而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
商業銀行:
– 收緊對中國大陸企業的授信標準
– 提高風險準備金比例
– 加強貸後管理與風險預警機制
投資銀行:
– 減少中國大陸相關的承銷業務
– 調整研究覆蓋範圍,增加風險提示
– 開發新的結構性產品以滿足客戶避險需求
資產管理公司:
– 降低中國大陸資產在投資組合中的權重
– 增加流動性管理工具的使用
– 加強ESG篩選標準,規避政策敏感行業
未來展望與建議
雖然美中短期內透過談判取得階段性成果,有助推動兩國經濟交流回暖並減輕衝突帶來的負面效應,但由於根本矛盾尚未解決,加上全球宏觀環境變幻莫測,金融業者仍需保持高度警覺。
對金融機構的具體建議包括:
– 制定不同情境下的應急預案
– 保持資產流動性,提高快速調整能力
– 完善政治風險評估模型
– 建立早期預警系統
– 定期進行壓力測試
– 採取更為分散的投資組合
– 增加對沖工具的使用
– 關注政策敏感度較低的行業
– 加強與投資人的溝通
– 完善風險揭露機制
– 定期更新風險管理政策
總體而言,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環境下,「審慎」與「靈活」成為金融業最為重要的經營原則。金融機構需要在把握潛在機會的同時,妥善管理風險敞口,以實現穩健可持續的發展。未來90天的發展將至關重要,業者應密切關注後續談判進展,並隨時準備調整策略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新情況。
資料來源:
[2] inews.hket.com
[3] news.pts.org.tw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