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簽令降藥價 最惠國政策衝擊醫療產業
川普「最惠國」藥價政策:美國醫療改革的關鍵一步
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期再次提出「最惠國」藥品定價政策,這項備受矚目的計畫旨在通過國際價格比較機制,大幅降低美國處方藥價格。根據政策規劃,美國將參考全球最低藥價來制定國內藥品支付標準,預計可為美國民眾節省30%至80%的藥品支出。
政策背景與發展歷程
這項政策並非全新概念。川普在2017-2021年總統任期內就曾嘗試推動類似改革,但當時遭到製藥業強烈抵制而未能實現。如今他再次提出這項政策,顯示其對降低美國藥價的堅定立場。
「最惠國」概念源自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原本是為確保國際貿易中的非歧視原則。川普政府創新性地將此概念應用於藥品定價領域,試圖解決美國長期面臨的藥價過高問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醫藥市場,其藥品價格通常比其他發達國家高出2-3倍,這種現象被稱為「美國溢價」。
政策運作機制與預期效益
價格調整的核心邏輯
該政策通過行政命令要求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等政府項目支付的藥品價格不得高於七個發達國家(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和瑞士)的最低價格。這種「國際參考定價」模式將打破製藥公司在美國市場的定價壟斷。
具體實施路徑
預期經濟效益
根據白宮預算辦公室估算,這項政策在10年內可為聯邦政府節約超過500億美元醫療支出,同時減輕民眾自付藥費負擔。特別對慢性病患者而言,每年可節省數千美元藥費。
國際影響與產業反應
全球藥價體系重構
政策實施後可能產生「漣漪效應」:
– 原低價國家可能面臨藥價上調壓力
– 跨國藥企可能重新調整全球定價策略
– 新藥研發投資模式可能發生結構性改變
製藥業強烈反彈
主要藥企已組成聯盟反對該政策,其論點包括:
– 可能減少新藥研發資金
– 影響就業市場(美國製藥業直接僱傭超過80萬人)
– 最終導致藥品短缺風險
政策挑戰與不確定因素
法律障礙
政策面臨多重法律挑戰:
實施難點
– 國際價格數據獲取與驗證機制
– 防止藥企通過劑型或包裝變相漲價
– 平衡創新激勵與價格管控的關係
未來發展與深遠影響
若政策成功實施,可能帶來醫療體系的多層次變革: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政策可能成為2024年美國大選的重要議題。民主黨方面雖也支持降低藥價,但更傾向通過允許Medicare直接與藥企議價的方式實現目標。兩黨在藥價改革路徑上的分歧,將影響政策的最終形態和實施進程。
無論結果如何,川普的「最惠國」藥價政策已經引發了關於醫療公平、產業政策和政府角色的深層次討論,其影響將遠超單純的價格調整範疇。
資料來源:
[1] www.rti.org.tw
[2] geneonline.news
[3] www.rfi.fr
[4] news.cnyes.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