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輪候津貼6月底終止

樓市高企、租金飆漲,基層市民的住屋壓力沉重,輪候公屋成為許多家庭的唯一希望。然而,漫長的輪候時間讓不少家庭陷入困境。為紓緩這燃眉之急,政府於2021年推出「輪候公屋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為符合資格的輪候家庭提供一份喘息的空間。這份支援,即將於2025年6月30日劃下句點,房屋署亦已確定將於當日發放最後一期津貼。 這項計劃的終止,無疑將對現正領取津貼的基層家庭帶來直接衝擊,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的初衷,是希望在公屋供應未能即時滿足需求的過渡期內,為輪候公屋超過三年、非居住於公營房屋及非領取綜援的合資格一般申請住戶提供經濟援助。 根據不同的家庭人數,津貼金額介乎每月1,300元至3,900元不等。 計劃原定為期三年,後於《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宣布延長一年至2025年6月。 截至2024年2月底,房屋署已向約97,500個受惠住戶發放累計約42.5億元津貼。 然而,房屋署近期表示,基於審慎運用公共財政資源原則,暫無意繼續該計劃。

這一決定,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一方面,政府有其財政考量,並認為隨著簡約公屋和過渡性房屋的陸續落成,將為有住屋需要的市民提供其他選擇。 另一方面,基層團體和受影響家庭則對計劃終止感到失望,認為這份津貼對他們的生活至關重要。 在探討這項計劃的影響與未來時,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其設計、成效以及終止後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

計劃的誕生與運作:在等待中築起一道防線

輪候公屋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的推出,是針對公屋供求失衡下,基層家庭所面臨的迫切困境。當平均輪候時間遠超「三年上樓」的目標時,許多家庭不得不長期蝸居於環境惡劣且租金高昂的劏房或其他不適切居所。 這份津貼,雖然金額並非與市價租金掛鈎,但至少能減輕他們在租金方面的部分壓力,讓他們在漫漫的輪候路上多一份喘息的空間。

計劃的申請資格設定,聚焦於已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一般申請住戶,即二人或以上家庭,以及「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的申請者。 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則不符合資格,這是基於他們採取配額及計分制,並不適用三年上樓的目標。 津貼金額則參考綜援租金津貼最高金額的一半左右釐定。 申請程序相對簡便,房屋署會主動向合資格的輪候家庭發出通知書。

從計劃推行以來,已為不少家庭帶來實質幫助。根據統計,大部分受惠住戶將津貼用於住屋開支,有效減輕了租金及精神壓力。 然而,也有聲音指出津貼金額不足以應付市場租金水平,特別是對於一人家庭而言。 此外,計劃未涵蓋非長者一人申請者,也被認為是遺漏了一部分有迫切住屋需要的群體。

終止的考量與影響:現實與期望的落差

房屋署決定於2025年6月30日終止輪候公屋現金津貼試行計劃,主要基於「審慎運用公共財政資源」的原則。 這背後反映了政府在資源分配上的考量,尤其是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更需要精打細算。同時,政府認為隨著近年來積極推動的簡約公屋和過渡性房屋項目陸續落成並投入使用,將能提供更多的過渡性住宿選擇,從而替代現金津貼的功能。

簡約公屋和過渡性房屋的確為輪候家庭提供了另一種選擇,這些房屋項目通常租金較低,居住環境也較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為佳。政府也為入住簡約公屋的人士提供一次性的搬遷津貼,以減輕他們的負擔。 理論上,這些替代方案可以作為現金津貼計劃的「接棒者」,繼續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支援。

然而,計劃終止的決定仍然引起了基層團體和受影響人士的憂慮。許多現正領取津貼的家庭表示,這份津貼是他們維持基本生活的關鍵。 特別是一些年長或因健康原因難以工作的獨居人士,津貼更是他們支付租金、應付日常開支的重要來源。 計劃終止後,他們將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甚至可能難以負擔現有的租金,生活雪上加霜。

此外,儘管簡約公屋和過渡性房屋正在增加供應,但其地理位置、入住條件等因素是否能完全滿足所有輪候家庭的需求,仍有待觀察。部分家庭可能因各種原因無法入住這些替代房屋,或是需要時間適應和安排搬遷。在現金津貼終止與新房屋供應到位之間,可能存在一段「空窗期」,讓這部分家庭承受更大的壓力。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部分輪候家庭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拒絕首次公屋編配,例如單位位置不符、需要照顧家人等。 根據現行規定,拒絕首次公屋編配後,現金津貼便會停止發放。 對於這些家庭而言,他們既未能入住公屋,又失去了津貼,處境將會十分艱難。

未來的路向:在挑戰中尋找新的平衡

輪候公屋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的終止,是政府在現有資源和政策框架下做出的決定。然而,如何在新階段更好地支援有住屋困難的基層家庭,是社會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政府強調簡約公屋和過渡性房屋的替代作用,這意味著未來將更加側重於提供實際的住屋單位,而非現金補貼。 這符合從「派錢」轉向「派屋」的政策方向。然而,政府在推動這些房屋項目時,需要更加細緻地考慮不同輪候家庭的具體情況和需求,確保新供應能夠真正惠及有需要的人士。例如,可以加強宣傳和協助,幫助合資格的家庭了解和申請簡約公屋和過渡性房屋;同時,對於因特殊原因無法入住這些房屋的家庭,是否應考慮提供其他形式的過渡性支援,以避免他們陷入困境。

此外,社會上也有聲音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將用於現金津貼的資源,轉化為其他形式的支援,例如水電費津貼、優化學童津貼等。 這些措施雖然不能直接減輕租金壓力,但也能間接幫助基層家庭減輕生活負擔,特別是對於有子女的家庭而言。

更長遠來看,解決基層住屋問題的根本之道,仍在於持續增加公屋供應,縮短輪候時間。 只有當更多家庭能夠盡快入住公屋,才能真正紓緩他們的住屋壓力,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政府在加快公屋興建的同時,也應檢討和優化現有的房屋政策,確保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分配,惠及最有需要的群體。

結語: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輪候公屋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的終止,標誌著一項階段性支援措施的結束。這項計劃在過去幾年為許多輪候家庭提供了一份寶貴的經濟援助,幫助他們在等待公屋的日子裡稍作喘息。雖然計劃即將落幕,但基層家庭面臨的住屋困難並未因此消失。

未來的路仍然充滿挑戰,政府、社會各界以及每一位市民都需要共同努力,為基層家庭築起更堅實的住屋安全網。這不僅關乎一份津貼的有無,更關乎每一個家庭的尊嚴與希望。在追求「居者有其屋」的目標道路上,我們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創新和更多的協作,才能讓每一個在輪候中等待的家庭,都能看到通往安穩家園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