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之路上的陰霾:生產力局詐騙案的深度解析
創新科技,是香港發展的引擎,而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作為推動本地企業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機構,承載著公眾的信任與期待。然而,近日一宗涉及生產力局高層與客戶串謀詐騙創新科技署(創科署)逾700萬港元資助的案件,無疑為這條創新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不僅僅是一宗單純的貪污詐騙案,更揭示了在資源分配與監管機制上可能存在的漏洞,值得我們深入探討與反思。
迷霧中的交易:案情初步剖析
廉政公署(廉署)的落案起訴,揭開了這宗發生在2015年至2023年長達八年期間的涉嫌詐騙案的面紗。 涉案的四名被告,包括三名時任生產力局的職員,分別是總經理雷致行、首席顧問蘇文傑及項目工程主任李樹勝,以及一名英訊通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的董事兼股東葉慧敏。 他們被控以三項欺詐罪及兩項偽造帳目罪,涉及的款項總額逾700萬元。
根據廉署的調查,這宗詐騙案主要圍繞生產力局申請創科署的創新及科技基金(創科基金)而展開。 創科基金旨在資助本地的創科研發項目,其申請規定生產力局必須獲得業界贊助項目總成本的至少10%,並向創科署提交相關證明和收據。 經審批後,項目最多可獲得總成本90%的資助,而贊助機構在全數贊助後,更可向創科署申請相當於贊助金額40%的現金回贈。
案情指出,被告涉嫌利用生產力局提供收費機械加工服務的便利,將客戶支付的服務費虛報為創科項目的贊助費。 其中一項指控涉及雷致行、蘇文傑及李樹勝,他們涉嫌隱藏生產力局一名客戶三張總值10萬元的工場服務訂單的報價單及送貨文件,並誇大一個創科項目的贊助費,訛稱從該客戶獲得10萬元贊助,從而詐騙創科署批出逾310萬元創科基金,並向該客戶發放4萬元現金回贈。
蘇文傑另涉嫌以類似手法,隱藏其他工場服務訂單文件,並訛稱從涉案客戶及英訊通科技獲得共17萬元業界贊助費,詐騙創科署批出約400萬元創科基金。 此外,蘇文傑及葉慧敏亦被控訛稱英訊通科技的關聯公司曾贊助其中一個項目10萬元,以詐騙創科署向該關聯公司發放4萬元現金回贈。
可見,這宗案件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涉及多個層面的串謀與欺詐,手法包括隱藏真實交易、誇大贊助金額以及虛報贊助來源,目的都是為了騙取政府的創科基金資助。
信任的裂痕:機構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管的挑戰
生產力局作為公營機構,肩負著推動產業發展的重任,其總經理及首席顧問等高層人員的涉案,無疑對機構的聲譽和公眾的信任造成嚴重打擊。這宗案件暴露出的問題,不僅僅是個別人員的道德操守問題,更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機構內部的控制機制以及外部的監管是否足夠嚴謹。
首先,機構內部的財務管理和項目審批流程是否存在漏洞?員工能夠隱藏報價單和送貨文件,並將服務費虛報為贊助費,這表明在會計帳目處理和文件審核方面可能存在失誤或人為操控的空間。 如何確保所有收入和支出的真實性與合規性,以及如何防範員工利用職務之便進行欺詐,是生產力局必須嚴肅面對和改進的問題。
其次,創科基金的審批和監管機制是否足夠有效? 雖然創科署要求申請機構提供業界贊助證明,但如何核實這些贊助的真實性,以及如何跟進資金的流向,是防範詐騙的關鍵。 如果僅僅依靠申請機構提交的文件進行審批,而缺乏獨立、深入的核實機制,便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這宗案件的長達八年時間跨度,也引發了對監管時效性的質疑。從2015年到2023年,如此長時間的詐騙行為才被揭發,這是否意味著現有的監管機制反應較慢? 如何加強日常監管和定期審核的力度,以及如何鼓勵內部和外部的舉報機制,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重建信任:未來路在何方?
生產力局詐騙案的發生,對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環境敲響了警鐘。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支持創科發展,這些資源應該用於實實在在的研發和產業升級,而不是落入不法分子的口袋。 如何重建公眾對生產力局乃至整個創科體系的信任,是當務之急。
首先,生產力局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全面的內部整頓。這包括檢討和完善現有的財務管理、項目審批和內部監控流程,加強員工的廉潔教育和職業道德培訓,建立更為嚴格的行為規範和問責機制。 同時,也需要積極配合廉署的調查,徹查所有涉案細節,並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以儆效尤。
其次,創科署也應藉此機會全面檢討創科基金的審批和監管機制。可以考慮引入第三方獨立審核機制,加強對項目贊助來源和資金流向的核實,提高審批過程的透明度。 同時,也應加強對獲資助項目的後續監管,確保資金被用於預定的用途,並取得應有的成效。
此外,鼓勵內部員工和外部合作夥伴勇於舉報不法行為,也是防範貪污詐騙的重要一環。建立安全、暢通的舉報渠道,並對舉報人提供充分的保護,能夠有效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
最後,這宗案件也提醒我們,在追求創新和發展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廉潔和法治的重要性。 公營機構和公共資源的管理必須公開透明,接受公眾的監督。 只有建立健全的制度和嚴格的監管,才能確保創新之路行穩致遠,讓香港的創科事業在陽光下健康發展。
展望未來,我們期待司法機關能夠對此案進行公正審判,讓涉案人員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 同時,更希望生產力局和創科署能夠從中吸取深刻教訓,堵塞漏洞,完善機制,重建信任,讓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重回正軌,為社會帶來真正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