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求救收費?政府:免阻市民求助
行山意外頻生,救援資源的耗費與日俱增,社會上開始出現是否應該向部分情況下的遇險行山人士收取救援費用的討論。香港政府對此議題的立場明確,強調以市民的生命財產和公眾安全為首要考慮,不希望因為收取救援費用而窒礙市民使用緊急召喚服務。 然而,這並不代表政府無視行山安全問題,而是透過其他方式,如加強安全宣傳、在高危地點設置警告牌和圍欄,以及推廣「遠足留蹤」等科技應用,來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
山野的呼喚與潛藏的風險
香港擁有眾多風景優美的行山徑和郊野公園,吸引著大量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 行山不僅是一項有益身心的活動,也能讓人們親近自然,暫離都市的喧囂。然而,隨之而來的行山意外也屢見不鮮。缺乏經驗、裝備不足,甚至為了「打卡」而冒險前往高危地點,都可能導致意外發生。 這些意外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傷害,也消耗了大量的公共救援資源,並讓救援人員面臨風險。例如,2023年消防處接獲的攀山拯救事故有695宗,涉及424人受傷及15人死亡。
收費的兩難:阻嚇與求助
關於收取救援費用的討論,其核心在於如何在「阻嚇不負責任行為」與「確保有需要人士獲得及時救援」之間取得平衡。支持收取救援費的觀點認為,部分行山者因自身疏忽或冒險行為導致意外,卻要由全體納稅人承擔高昂的救援成本,這並不公平。藉由收費,可以讓這些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能對其他潛在的冒險者起到警示作用。
然而,反對意見則擔憂,一旦實施收費,可能會讓一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士因為擔心費用問題而延誤甚至放棄求助,導致情況惡化,增加搜救難度,甚至危及生命。 政府的立場正是基於這一考量,認為生命安全應是首要之務,緊急服務不應受到費用阻礙。
政府的多管齊下策略
儘管不考慮收取救援費,香港政府並非對行山安全問題袖手旁觀。相反,政府正積極推行多項措施,以提升行山人士的安全意識,並降低意外風險。
首先,加強安全宣傳和教育是重要一環。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透過「郊野樂行」網站,提供遠足路徑資訊和安全須知。 漁護署也會在高危地點設置警告牌,提醒行山人士注意風險,避免前往。 此外,警務處、消防處、政府飛行服務隊和民眾安全服務隊也透過不同渠道,提升市民的遠足安全意識。
其次,科技的應用也為行山安全提供了新的支援。漁護署推出的「郊野樂行」流動應用程式,其中的「遠足留蹤」服務可以記錄使用者的位置,一旦發生意外,有助於縮短搜救時間。 截至2025年4月,該應用程式的下載次數已超過48萬次。
借鏡海外經驗
檢視其他地區的做法,可以發現對於山嶺搜救是否收費的問題,各地有不同的策略。有些地方確實會針對特定情況收取救援費用。例如,日本埼玉縣針對部分危險山嶽,對出動直升機搜救收取費用,以每5分鐘5000日圓計算。 台灣部分縣市也訂定自治條例,規定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向被搜救者求償搜救費用,尤其是違法入山或有明顯可歸責行為的情況。 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也有法例授權政府向魯莽的遠足人士收取搜救費,並可透過購買登山保險來應對潛在的費用。
然而,這些收費制度也伴隨著爭議,包括如何界定「魯莽行為」、「濫用」,以及可能引發的法律訴訟等問題。 一些地區更側重於透過教育和保險等方式來分散風險和提高安全意識,而非直接收取救援費。
前瞻與啟示
香港政府不收取救援費的立場,體現了對市民生命安全的優先考量。然而,面對持續發生的行山意外和耗費的公共資源,持續檢討和加強現有的安全措施是必要的。除了現有的宣傳、警告和科技應用外,或許可以進一步研究如何透過更具創意和有效的方式,例如與保險業界合作推出針對行山意外的保險計劃,或者鼓勵行山團體加強內部安全培訓和規範,來提升行山活動的整體安全水平。
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共同努力,推廣負責任的行山文化。每一位行山者都應該為自己的安全負責,做好充足的準備,量力而為,切勿為了追求刺激或「打卡」而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山野的美麗在於其自然和寧靜,享受大自然的同時,尊重並保護它,確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才能讓每一次的行山之旅都充滿愉悅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