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龕位5.19開放申請 20年續期
近年來,香港社會對於身後事安排的關注日益增加,其中骨灰龕位的供應問題一直是市民關心的焦點。在土地資源有限的香港,一個合適的安息之所顯得尤為重要。政府為應對持續上升的需求,正積極增加公營骨灰龕位的供應,並推出了新的編配及使用政策,旨在更有效地運用現有資源,讓更多家庭能夠為摯親尋得一處安寧之地。
這一次,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宣布,將於近期推出約1.6萬個新建可續期骨灰龕位供市民申請,分佈於三個不同的新建靈灰安置所。 這不僅為長期以來面臨龕位短缺問題的市民帶來了希望,也標誌著政府在解決殯葬需求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新增的龕位採用「可續期」的方式,首次安放期為二十年,期滿後需要續期。 這項新措施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討論,究竟這項政策的影響為何?對於市民而言,又該如何理解和應對這一變化?
新增龕位,緩解燃眉之急?
骨灰龕位,是許多香港家庭處理先人骨灰的主要方式。過去,政府提供的永久骨灰龕位早已供不應求,導致漫長的輪候時間和高昂的私營龕位價格,讓不少家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新建的靈灰安置所及其提供的逾1.6萬個龕位,無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的緊張局面。 根據報導,這三個新建靈灰安置所包括了曾咀靈灰安置所、和合石靈灰安置所及粉嶺和興靈灰安置所的一部分。
其中,屯門曾咀靈灰安置所近年來持續有新的龕位推出,每月提供約1700個禁香或非禁香的標準及大型龕位供申請,並且無需長時間輪候。 這為急需處理先人骨灰的家庭提供了一個相對即時的選擇。而這次新推出的龕位,將於5月19日開始接受申請,為市民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機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次推出的龕位數量雖然可觀,但相對於全港的龐大需求,仍可能無法完全滿足。此外,龕位的具體位置、周邊環境以及申請流程等細節,都是申請者需要仔細考慮的因素。
從永久到可續期:政策轉變的深層意義
這次新增龕位的最大特點,在於其「可續期」的屬性。 相較於過去的永久安放,新的政策規定龕位首次安放期為二十年,期滿後可每十年續期一次。 這項政策轉變,是政府為更有效地管理有限土地資源而採取的措施。
過去的永久安放制度,雖然符合傳統觀念,但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導致公營龕位供應日益緊張,形成「一位難求」的局面。 改為可續期後,理論上可以增加龕位的流轉,讓更多的家庭能夠獲得使用權。 同時,可續期制度也意味著,若期滿後未能及時續期,骨灰可能會被食物環境衞生署以綠色殯葬方式處理,例如撒海或安放在紀念花園。
這項政策的實施,對於市民而言是觀念上的挑戰,也需要在實際操作中加以適應。許多人可能習慣了「永久安放」的觀念,對於「定期續期」感到陌生甚至不安。因此,政府在推行這項政策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宣傳和解釋,讓市民充分了解可續期龕位的安排和意義,以及未能續期的後果。
申請資格與流程: navigating the process
對於有意申請新建公營骨灰龕位的市民而言,了解申請資格和流程至關重要。根據食環署的規定,申請公眾骨灰龕位需要符合一定的資格條件。 一般而言,申請人的先人需要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
- 死亡時為香港居民,且遺骸於死亡後三個月內在政府火葬場火化。
- 在緊接其死亡前的二十年內,有至少十年是香港居民,且遺骸在香港以外的地方火化(需要提交相關證明文件)。
- 遺骸是合法撿掘後,在香港政府火葬場火化的。
符合資格的申請人,可以在指定的申請日期內提交申請表格。 申請表格可以透過食環署網站下載,或親身到指定地點索取,包括食環署的墳場及火葬場辦事處、各區環境衞生辦事處及民政事務總署各區民政諮詢中心。 食環署強烈建議市民透過網上申請,以避免郵遞延誤並能更快收到確認回條。
申請時需要提交相關的文件副本,包括申請人和先人的香港身份證副本,以及先人的火葬證明文件副本等。 若申請安放多於一位先人骨灰,還需要提交證明先人之間近親或密切關係的文件。 申請費用方面,可續期龕位的收費與以往的永久龕位有所不同。 標準龕位首二十年安放期收費為港幣2400元,大型龕位則為港幣3000元。 期滿後續期十年的費用,標準龕位為港幣1200元,大型龕位為港幣1500元。
由於申請人數可能眾多,食環署會以攪珠及電腦隨機抽籤的方式編配龕位。 中籤者將會收到通知,辦理編配手續及繳費。 未獲編配的申請人,其申請將會失效,需要重新提交申請。
可續期骨灰龕位:長遠影響與未來展望
可續期骨灰龕位政策的推行,是香港在處理殯葬需求方面的一個重要轉變。這項政策的核心在於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讓有限的土地能夠服務更多的家庭。然而,這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和疑問。
首先,續期機制需要清晰明確,讓市民了解如何辦理續期手續,以及未能續期的後果。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續期通知和處理機制,確保市民不會因為錯過續期而導致先人骨灰被處理。
其次,可續期政策是否會影響市民的傳統觀念,仍需時間觀察。對於許多人來說,安放先人骨灰是為了讓他們能夠「長眠」,「永久」的概念根深蒂固。可續期制度可能需要社會在觀念上進行調適。
長遠來看,政府需要持續增加公營骨灰龕位的供應,並研究多元化的殯葬方式,例如綠色殯葬,以滿足不同市民的需求。同時,加強與私營龕位營辦者的溝通與監管,確保私營市場的健康發展,為市民提供更多合理價格的選擇。
結語:尊重與永續的平衡
新建靈灰安置所提供逾1.6萬個可續期骨灰龕位,為香港市民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這項政策反映了政府在應對土地資源挑戰和殯葬需求方面的努力。 從永久到可續期,不僅是制度上的變化,更是社會在觀念上的演進。 如何在尊重傳統習俗的同時,實現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是香港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期望透過清晰的政策執行、充分的資訊發布以及社會各界的理解與配合,讓這項新措施能夠順利推行,為逝者提供安寧之所,也讓生者能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