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滙結業|衞生署助54童打針 11報告送達

近期,仁滙醫務集團傳出疑似結業的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特別是對於已預繳費用購買各項服務的市民而言,無疑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在這場風暴中,衞生署積極介入,扮演著重要的協調和支援角色,努力將影響降至最低。本文將深入剖析仁滙醫務結業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衞生署在其中的應對措施,讓讀者更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全貌。

風暴來襲:仁滙醫務突傳結業

故事的開端,總是帶著幾分猝不及防。仁滙醫務集團,這家在香港營運多年的醫療機構,突然間門店緊閉,社交平台消失,聯繫方式失效。對於許多已購買服務的市民來說,這無疑是晴天霹靂。尤其是許多家長,他們為了子女的健康,預繳了高額的疫苗接種套餐費用,如今卻面臨著服務落空的困境,焦慮與無助情緒蔓延開來。

跨部門應對:政府的迅速行動

面對突發狀況,香港政府展現了其應急機制。迅速成立了由保安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香港海關、香港警務處、衞生署及消費者委員會組成的跨部門專責小組,以全力跟進仁滙醫務集團的結業事件。 這個小組的成立,旨在協調各部門資源,為受影響市民提供支援,並追究可能存在的法律責任。

衞生署的暖心行動:化驗報告與兒童疫苗

在眾多受影響的市民中,家長們對兒童疫苗接種的擔憂尤為突出。疫苗接種關係到兒童的健康成長,任何延誤都可能帶來健康風險。衞生署深知這一點,因此將協助受影響兒童完成疫苗接種列為優先事項。

針對那些已在仁滙醫務接受部分疫苗接種的兒童,衞生署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合資格的受影響兒童,可以到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按照「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免費接種餘下的疫苗。 截至目前,衞生署母嬰健康院已為54名受事件影響的嬰幼兒的家長提供了健康建議或安排了疫苗接種。 這一舉措,為許多焦急的家長帶來了一絲曙光。

除了疫苗接種,仁滙醫務集團還提供各類身體檢查服務,涉及化驗和放射診斷。許多市民已完成了檢查,但報告卻因仁滙結業而無法取得。衞生署在了解到仁滙曾使用本地私家醫院的化驗服務後,主動聯繫了這些私家醫院,協助將11份檢查報告送達醫生。 衞生署還呼籲,曾透過仁滙醫務接受化驗或放射診斷服務,而無法取得報告的市民,可以聯絡衞生署設立的電話專線、電郵或WhatsApp尋求協助。 這一系列的行動,旨在確保市民的醫療記錄不因機構結業而中斷,保障他們的健康權益。

尋找報告的旅程:衞生署的協調努力

化驗報告看似簡單,但在醫療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醫生診斷病情、制定治療方案的依據,也是病人了解自身健康狀況的重要資訊。仁滙醫務的突然結業,使得這些報告的傳遞鏈條斷裂,給市民和相關醫療機構帶來了困擾。

衞生署的主動介入,猶如在斷裂的鏈條上架起了一座橋樑。他們聯繫了與仁滙有合作關係的私家醫院和化驗機構,協助受影響的市民取得檢查報告。 同時,衞生署也提醒其他經營醫務化驗或放射診斷業務的註冊人士,如果未能將報告發還給仁滙醫務的轉介醫生,可以聯繫衞生署尋求協助,確保報告能最終到達病人手中。 這種積極的協調姿態,體現了政府部門在應對突發公共服務問題時的責任擔當。

受影響的數字:冰山一角下的廣泛影響

仁滙醫務結業事件影響的範圍之廣,從不斷增加的查詢和投訴數字可見一斑。截至目前,衞生署共接獲149宗查詢,其中絕大部分與疫苗相關,也有一宗關於化驗服務的查詢。 同時,海關和警方也接獲了大量舉報,消委會亦收到多宗投訴,涉及金額不菲。 這些數字,僅僅是冰山一角,背後是 countless 家庭的焦慮和無奈。

事件也引發了對於私營醫療機構監管和預繳式服務規管的討論。有議員建議政府檢討相關法規,包括引入法定冷卻期和限制最長合約期限,以更好地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結語:在挑戰中尋求溫暖與希望

仁滙醫務結業事件,無疑是一次令人沮喪的經歷,它揭示了私營醫療市場可能存在的風險,也提醒著消費者在選擇服務時應更加謹慎。然而,在這場風暴中,我們也看到了政府部門的積極應對和支援行動,特別是衞生署在協助市民取得檢查報告和為兒童提供疫苗接種方面的努力,為受影響的家庭帶來了些許安慰和希望。

這次事件,不僅是一次關於商業機構結業的教訓,更是對於社會責任、公共服務和消費者權益保障的一次深刻反思。希望未來能有更完善的機制,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讓市民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少一些荊棘,多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