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捧美國科研,美國研究人員卻被特朗普拒絕
科學人才爭奪戰:當世界向被美國忽視的研究人員招手
科學,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引擎,而科學家則是這引擎最關鍵的螺絲釘。然而,當一個國家對這些寶貴的螺絲釘不再重視,甚至讓他們感到不安與疏離時,其他國家便看到了機會。近年來,隨著美國特定政策的變動,一股科學人才外流的暗流正在湧動,而世界各國則張開雙臂,準備迎接這場「人才大遷徙」。這不僅僅是人才的流動,更是一場全球科學版圖悄然重塑的序曲。
政策陰影下的美國科學界
曾幾何時,美國是全球科學家心中的聖地。這裡有充沛的科研經費、頂尖的研究機構以及開放自由的學術氛圍。然而,近年來,情況發生了變化。一些科學家們開始感受到一種「恐懼氛圍」籠罩著研究領域。 資金的削減,特別是針對氣候變遷、清潔能源、多樣性、性別平等以及健康與疾病控制等領域的研究,讓許多專案面臨中斷的風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新補助申請一度暫停,甚至有NIH和FDA的裁員發生。 對於許多依賴聯邦資助的科學家來說,這無疑是晴天霹靂。
除了經費問題,部分政策也對學術自由和研究方向產生了影響。有研究人員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從論文中刪除「氣候變遷」等科學術語,以符合某些機構的要求。 針對大學和機構的懲罰性措施,以及對某些研究領域的意識形態審查,都讓科學家們感到束手束腳。 甚至有聲音指出,聯邦政府資助的旨在增加STEM領域多元化勞動力的專案也被終止。 這種不確定性和限制,讓不少美國本土科學家以及來自海外的在美研究人員感到沮喪和擔憂,促使他們開始考慮他處的機會。
全球競逐下的「腦力」爭奪戰
當美國對其科學人才的吸引力減弱時,其他國家則看到了難得的契機。這是一場全球性的「腦力」爭奪戰,各國紛紛拿出誘人的條件,爭取這些因美國政策而感到迷茫的研究人員。
- 歐洲的積極行動: 歐洲國家在招募美國科學家方面表現得尤為積極。法國、德國、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西班牙等國都採取了行動。 法國推出了「選擇法國促進科學」的倡議,將自身定位為健康、氣候、生物多樣性、數位技術和人工智慧等關鍵領域研究人員的避風港。 一些法國大學也設立了專門的基金,支持因美國資助中斷而無法繼續研究的美國科學家。 德國的BioMed X研究所在失去NIH資助的美國研究人員與製藥業資助者之間建立橋樑。 荷蘭和比利時也設立了新的基金和博士後職位,專門針對美國研究人員。 歐洲12個國家聯合呼籲歐盟加強努力和資金投入,吸引美國科學家。
- 加拿大與澳洲的歡迎: 加拿大和澳洲也加入了這場人才爭奪戰。加拿大為期初職業科學家設立了招募計畫。 澳洲科學院則推出了全球人才吸引計畫,旨在快速招募流失的美國研究人員和回國的澳洲人。 這些國家提供的激勵措施包括資金、簡化的移民途徑和具有競爭力的搬遷方案。
- 數據說話的趨勢: 一些數據也證實了人才流動的趨勢。《自然》雜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1,200名受訪科學家中,有75%正在考慮離開美國,其中歐洲和加拿大是他們首選的目的地。 數據顯示,2025年前幾個月,美國科學家申請加拿大職位的數量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1%,而加拿大研究人員申請美國職位的數量則下降了13%。 歐洲的情況也類似,來自美國的申請在《自然》雜誌招聘網站上增加了32%,而來自歐洲研究人員的申請則下降了41%。
這場人才爭奪戰,對於正在尋求新機會的美國科學家來說,或許是個轉機,但對於美國本土的科研生態系統,卻是一個值得警惕的訊號。
人才流失的深遠影響
科學人才的流失,不僅僅是幾個頂尖科學家的離開,它對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有著深遠的影響。
- 削弱科研實力: 科學家是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他們的離開意味著一個國家失去了寶貴的智力資源,可能導致某些重要研究領域的停滯甚至倒退。特別是當年輕有為的早期職業研究人員選擇離開時,這對未來的科學發展構成更大的威脅。
- 影響國際合作: 許多重要的科學研究是跨國合作的成果。當一個國家的科研環境惡化,可能影響其與國際夥伴的合作關係,甚至失去對全球重要數據的掌控權。 例如,涉及多國合作的OMI項目,其數據收集可能面臨中斷的風險。
- 創新動力的減弱: 科學研究是創新的源泉。當科學家感到沮喪、研究受到限制時,他們的創新熱情和能力也會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可能導致一個國家在科技競爭中處於劣勢。
- 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挑戰: 科學人才的流失也會影響下一代科學家的培養。當學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對在美國從事科學事業產生疑慮時,可能會導致申請科學領域的學生數量減少,進一步加劇人才短缺的問題。 國際學生對來美國學習的興趣也大幅下降。
當世界各國爭相向被美國忽視的研究人員伸出橄欖枝時,這是一面鏡子,反映出美國在留住和吸引全球頂尖科學人才方面所面臨的挑戰。這場人才爭奪戰的結果,將不僅僅影響個別科學家的職業生涯,更可能重塑全球的科學版圖。
未來展望與應對之道
這場科學人才爭奪戰仍在持續,其長期影響還有待觀察。然而,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如果美國不改變其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和政策,人才外流的問題可能會進一步惡化。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美國需要重新審視並調整其科學政策。這包括增加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減少對特定研究領域的意識形態干預,營造一個開放、自由、包容的學術環境,並簡化國際人才來美的流程。同時,美國各州或許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吸引和留住科學人才,建立州級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團隊。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當一個國家珍視其科學家,並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時,才能吸引和留住最優秀的人才,保持其在科學前沿的領先地位。這場全球性的科學人才爭奪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勝負將關係到各國未來的科技發展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