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三房1280萬沽 持有15年竟然陷蝕困局

逆轉時光機?灣仔單幢樓蝕讓揭示的樓市現實

樓市的起伏,總是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當我們聽到「上車」的故事,多是關於如何努力儲蓄、成功置業的喜悅;然而,市場的另一面,卻偶爾會傳來令人錯愕的消息——即使是持有物業十數載,最終卻落得「蝕讓」離場的結局。最近,灣仔一宗單幢樓的三房單位成交,便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它不僅僅是一宗物業買賣,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前樓市的複雜與挑戰。

時光膠囊裡的交易

故事的主角,是位於灣仔的YORK PLACE,一個單幢式住宅項目。一伙三房單位近期以1280萬元成交,呎價約18768元。 單看成交價和呎價,或許不足為奇,但在這宗交易背後,隱藏著一個令人唏噓的事實:原業主早在2010年購入這個單位,持有至今長達15年,最終卻要微蝕離場,虧損約2.8萬元。

想像一下,2010年的樓市光景。那時候,雖然不如近年般瘋狂,但也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上升週期。原業主在那個時候選擇入市灣仔的單幢樓,看中的或許是其地段優勢、交通便利,以及單幢樓相對較高的私隱度。十五年的歲月,足以讓一個物業經歷多個市場週期,理論上應有不錯的升值潛力。然而,現實卻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長線投資的期望,最終未能完全實現。

蝕讓的冰山一角?

這宗灣仔單幢樓的蝕讓個案,是否只是冰山一角?近年來,隨著樓市從高位回落,各區都陸續出現蝕讓個案,甚至連一些被視為「藍籌」的屋苑或新興區域的物業,也難逃貶值的命運。 例如,早前有大圍柏傲莊的單位持有五年跌價近5%,奧運站凱帆軒的兩房單位六年貶值26%,帳面蒸發數百萬元。 甚至一些半新盤,如將軍澳的一房單位六年蒸發近五成樓價,大埔白石角的嘉熙兩房單位七年帳輸逾250萬。

這些個案共同指向一個現實:樓市不再是單邊上漲的遊戲,即使是看似穩妥的投資,也可能面臨風險。而灣仔這個持有15年仍要蝕讓的例子,更是將這種不確定性推向了極致,讓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一段看似漫長的持有期,最終未能帶來預期的回報?

影響物業價值的多重變數

樓市價值的變動,受到眾多複雜因素的影響。地段、交通、配套固然是基礎,但市場整體氣氛、經濟環境、利率走向、政府政策,甚至個別單位的狀況和樓齡,都可能左右最終的成交價。

回到灣仔YORK PLACE的個案,雖然坐擁優越地段,但作為單幢樓,其議價空間和市場關注度,或許不如大型屋苑。此外,15年的樓齡,雖然不算老舊,但與近年落成的全新物業相比,在設施、設計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距。最關鍵的,或許還是市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近年來,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香港樓市也經歷了深度調整。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是多年前購入的物業,也難免受到波及。

灣仔的區域價值與挑戰

灣仔作為香港的核心區域之一,其地段價值毋庸置疑。這裡交通網絡發達,商業、文化、娛樂設施一應俱全。對於追求便利生活的買家而言,灣仔始終具有吸引力。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市場低迷,仍有買家願意以1280萬元購入這個單位的原因之一——據悉,新買家便是看中了單位景觀開揚、間隔合用,以及屋苑的優越位置和完善配套。

然而,灣仔同樣面臨挑戰。例如,部分單幢樓的管理和維護水平參差不齊,舊樓重建的潛力與實際進度也存在不確定性。此外,隨著近年來新發展區域的崛起,部分買家的目光可能會被分流,影響灣仔部分老舊物業的議價能力。

長線投資的再思考

灣仔單幢樓的蝕讓案例,無疑為長線投資者敲響了警鐘。它提醒我們,即使是看似穩健的物業投資,也並非「買了就一定賺」。市場風險始終存在,而且可能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

這宗個案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長線投資」的定義和策略。長線持有固然可以攤薄短期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但在面對長達十數年的市場週期時,仍然需要審慎評估各種潛在因素。未來的樓市走向,將繼續受到全球經濟、地緣政治、本地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充滿變數。

結語:市場的真實面貌

灣仔這個持有15年仍要蝕讓的單幢樓故事,並非要否定物業投資的價值,而是以一個具體案例,呈現出市場的真實面貌。它告訴我們,即使在黃金地段,即使持有足夠長的時間,也無法保證穩賺不賠。每一次的交易,都是買賣雙方在特定市場環境下的博弈和選擇。對於置業人士而言,除了考慮地段、間隔、價格等顯性因素,更應對市場風險保持警覺,並為潛在的價格波動做好準備。畢竟,樓市的故事,總是比我們想像的要來得更為複雜和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