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壽掀高潮,險市新希望

近年來,內地保險股的走勢可謂一波三折,讓不少投資者心懸一線。從過往的低迷徘徊,到近期逐漸展露的曙光,尤其是中國人壽(2628.HK)的表現,似乎正預示著行業的新篇章。這背後究竟有哪些推手?內險股的投資價值是否正在回歸?讓我們一起深入剖析。

撥開迷霧:內險股過往的挑戰

回顧過去幾年,內地保險股確實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代理人隊伍的改革、行業向保障型產品轉型的陣痛,以及經濟下行對儲蓄型產品銷售的影響,都讓保險公司的新單保費和新業務價值面臨壓力。 此外,低利率環境和股市疲弱也對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造成衝擊,市場對利差損的擔憂一度甚囂塵上。

柳暗花明:近期走勢改善的催化劑

然而,投資總是看前景。近期內險股的走勢改善並非空穴來風,背後有著多重利好因素的催化。

首先,新業務價值的強勁增長是重要亮點。儘管今年首季內險企業的盈利能力普遍錄得倒退,但新業務價值卻非常搶眼。例如,中國人保的壽險業務新業務價值按年大增81%,新華保險也增加了51%。 這顯示保險公司在銷售利潤率更高的保障型產品方面取得了成效,盈利結構正逐步改善,更貼近成熟市場的同業。

其次,投資收益的改善預期為股價提供了支撐。有券商分析認為,隨著內地經濟復甦,長端利率若能企穩或修復上行,將有助於緩解內險企業新增固定收益類投資收益率的壓力。 同時,若A股市場持續向好,也將有利於內險企業的投資收益及盈利表現。 近期,港股內險股普遍拉升,有分析指出,降準降息、穩股市、穩地產等一攬子金融支持政策對保險業是明確的利好。 評級機構惠譽也表示,降低險企的權益投資風險因子可能推動險企增持股票,這被認為是利好消息。

第三,監管政策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佈的《保險機構適老服務規範》等政策,旨在推動行業健康發展,保障消費者權益。 此外,市場對監管部門可能出台保險業新「國十條」抱有期待,認為這可能對內險企業的估值帶來潛在提升作用。 當然,加強監管也意味著行業將更加規範,有助於長期健康發展。

第四,內地樓市的回穩也是潛在的利好因素之一。 雖然保險公司對房地產的直接投資有限,但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有助於提振整體經濟信心,從而間接對保險需求和投資環境產生正面影響。

中國人壽:為何能夠突圍?

在內險股普遍改善的趨勢中,中國人壽(2628.HK)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儘管其今年首季新業務價值增速較同業稍慢,但盈利增長卻相當強勁,首季淨利潤按年上升39.5%。 交銀國際的研究報告指出,國壽盈利增長主要是因為持續深化資產負債聯動、加強承保管理以及受市場利率變化影響。 此外,負債端向浮動收益型產品轉型成效明顯,保費收入增長主要來自續期保費,浮動收益型產品佔比提升。

雖然滙豐研究維持對國壽的「持有」評級,並認為其新業務價值增長較慢,但同時也肯定了其強勁的純利增長主要得益於保險服務支出的明顯減少。 這表明國壽在成本控制和營運效率方面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從技術分析角度來看,中國人壽的股價近期也有所表現,出現資金流入好倉的情況。 這可能與外資近期追入內險股有關,市場預期在多重利好因素下,內險股存在估值修復的機會。

未來展望:機遇與挑戰並存

內險股的未來走勢,仍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長端利率的走向、A股市場的表現、監管政策的落地情況以及內地樓市的穩定性,都將是關鍵的觀察指標。

從行業整體來看,內地保險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與外國相比,中國保險市場的滲透率仍然偏低。 隨著中產階級的壯大和健康及養老意識的提升,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將持續增長。特別是大灣區,與香港相比,內地城市的保險滲透率仍然較低,未來增長機遇巨大。 健康和醫療保險以及危疾保障產品在大灣區大眾富裕階層中尤其受歡迎。

然而,行業轉型和市場競爭也帶來挑戰。保險公司需要持續提升服務質量,加強數字化建設,以滿足客戶日益提高的要求。 同時,如何在低利率環境下實現穩健的投資收益,也是保險公司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

總結:尋找價值,謹慎前行

總的來說,內險股的走勢確實正在改善,國壽的突圍表現也為市場注入了信心。在宏觀經濟回暖、監管政策支持以及行業自身轉型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內險股的投資價值正在逐步顯現。特別是新業務價值的增長和投資收益的改善預期,為行業的未來盈利提供了想像空間。

然而,投資者仍需保持謹慎。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內地樓市的風險也尚未完全解除。在選擇個股時,應重點關注那些在新業務價值增長、成本控制和資產負債管理方面表現優秀的公司。中國人壽憑藉其在市場中的領先地位和近期業績的改善,有望在內險股的復甦浪潮中佔據先機。但股價的波動難以避免,理性的分析和長期的視角才是制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