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搶攬川普時代被冷落美國研究人才

人才磁力:全球競逐美國學者的浪潮與啟示

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消長,往往牽動著全球知識版圖的位移。近年來,隨著美國國內環境的變化,一股「人才外流」的暗流正在湧動,而世界各國則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積極展開一場人才競逐戰。這不僅是一場國力與智力的較量,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各國對於科學研究和人才價值的不同態度。

冰山一角:不確定性下的出走念頭

科學研究需要穩定、開放的環境和充足的資源。然而,當這些基石開始動搖時,科學家們的內心也難免產生漣ज्ञानिक漣漪。根據《自然》(Nature)期刊的一項調查,有高達75%的美國科學家考慮離開美國。 這種現象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於多方面的壓力。

首先是研究經費的削減。 美國政府對科學機構和大學的資金投入減少,讓許多研究計畫面臨中斷甚至取消的困境。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暫停了大部分給予國際合作夥伴的新撥款,理由是「國家安全」,這直接影響了涉及國外實驗室的臨床試驗。 同時,針對聯邦援助計畫的預算削減提案,也可能限制國際和國內學生獲得高等教育的經濟支持。 此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等機構的預算也面臨大幅削減。 這種不確定性讓許多依賴聯邦資金的研究者感到焦慮,尤其是研究生,他們擔心自己的學位和研究能否順利完成。

其次是簽證政策的緊縮和對學術自由的擔憂。 在特定時期,針對部分國家公民的旅行禁令,使得國際學生和研究人員難以進入或返回美國,影響了學術交流與合作。 甚至有綠卡持有者遭到逮捕,以及參與校園活動的國際學生面臨簽證被吊銷和被驅逐的威脅。 這些措施讓美國作為全球科學人才避風港的傳統角色受到質疑。 此外,美國政府機構向獲得美國資金的海外研究人員發送問卷,詢問他們是否參與了與「多元、公平和包容」(DEI)、環境正義和氣候相關的項目,以及是否與被視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或極權主義」相關的實體有聯繫,這也引發了學術界對研究干預的擔憂。

最後是部分研究領域面臨的挑戰。 例如,氣候研究和涉及特定敏感議題的研究,可能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而難以開展。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是負責海洋和天氣數據的機構,據報導正在悄悄移除或停止更新數據集,這讓氣候研究變得更加困難。

全球伸出橄欖枝:招募美國人才的積極行動

當美國國內環境對科研人員不再友善時,世界各國看到了吸引人才的絕佳機會。 這場全球人才爭奪戰如火如荼地展開,許多國家紛紛祭出誘人的條件,爭取那些對美國現狀感到失望的科研精英。

歐洲國家是這場人才爭奪戰中的積極參與者。 以法國為例,他們推出了「選擇法國科學」(Choose France for Science)平台,將自身定位為健康、氣候、生物多樣性、數位科技和人工智慧等關鍵領域研究人員的避風港。 一些法國大學也設立了專門的基金,支持那些在美國無法繼續研究的科學家。 例如,馬賽大學啟動了「科學安全之地」(Safe Place For Science)計畫,為在美國面臨挑戰的科學家提供支持環境。 歐洲聯盟也推出了「選擇歐洲科學」(Choose Europe for Science)倡議,計劃投入4.043億歐元(約5億美元)吸引國際學者,其中包括歐洲研究理事會提供的長期補助,以及為願意搬遷的研究人員提供的雙倍補助。 挪威研究理事會也宣布撥款1億挪威克朗(約960萬美元)用於國際研究人員的招募,特別強調美國研究人員面臨的困境。 丹麥、德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國家也推出了各種計畫和資金,吸引美國的科學家前往。 荷蘭政府甚至設立了2500萬歐元的基金,吸引包括美國科學家在內的國際頂尖人才。

加拿大也是吸引美國研究人員的重要目的地。 與去年同期相比,2025年前三個月,美國科學家申請加拿大職位的數量增加了41%,而加拿大研究人員申請美國職位的數量則下降了13%。

澳洲也加入了這場人才競賽。 澳洲科學院啟動了一項人才吸引計畫,宣稱澳洲擁有「吸引離開美國的最聰明人才的無與倫比的機會」。

亞洲國家如日本和韓國也加強了吸引國際人才的力度。

這些國家提供的誘因多種多樣,包括研究經費、簡化的移民流程、有競爭力的搬遷補貼,以及更優質的生活和更開放的學術環境。 他們希望藉此機會扭轉歷史上人才流向美國的趨勢,實現「人才增益」。

人才流失的深層影響:美國科研的未來隱憂

美國作為全球科學研究的領頭羊,長期以來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 然而,當其自身環境不再具有吸引力時,人才的流失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科研創新能力的削弱。 優秀的科學家是科研創新的核心驅動力。 人才的流失意味著美國將失去一部分最活躍和最具創造力的頭腦,這將直接影響其在各個科學領域的競爭力。 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其成果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投入,人才斷層可能導致研究進程的停滯。

其次是對高等教育機構的衝擊。 國際學生和研究人員不僅為美國大學帶來了學術活力,也是重要的經濟來源。 國際學生通常支付全額學費,他們的減少會影響大學的收入來源和預算平衡。 一項研究顯示,國際學生限制導致加拿大大學損失了超過10億美元。 如果美國也面臨類似的情況,將對其高等教育系統造成嚴重的財政壓力。

再次是國際學術合作的受阻。 現代科學研究越來越依賴國際合作。 簽證限制和對外國合作夥伴研究資金的削減,使得美國科學家與國際同行合作變得更加困難,這不利於全球知識的交流與共享,也可能減緩一些關鍵性研究的進展,例如新藥開發和傳染病研究。

最後是對國家競爭力的長期影響。 科研實力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美國無法留住和吸引頂尖人才,其在科技、經濟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優勢都可能受到挑戰。 其他國家藉機吸引人才,將有助於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國際地位,從而改變全球力量平衡。

回味與啟示:科學無國界,人才應被珍視

這場全球競逐美國學者的浪潮,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科學研究是一項全球性的事業,其發展需要開放、包容和穩定的環境。 任何排斥或限制人才流動的政策,都可能對國家的科研實力造成損害。

對於美國而言,重新審視其科研政策和人才戰略至關重要。 如何恢復其作為全球科學中心的吸引力,留住現有的人才,並吸引更多國際優秀學者,是擺在其面前的嚴峻課題。 這需要重新建立對科學的尊重,保障學術自由,提供充足的研究資金,並簡化國際人才的簽證和居留程序。

對於其他國家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可以藉機提升自身的科研實力。 然而,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為這些人才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職業發展機會和生活條件,讓他們能夠在這裡紮根並做出貢獻。

總而言之,人才的流動是全球化時代的必然現象。 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只有珍視人才,營造有利於科學研究和創新的環境,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這不僅是對美國的提醒,也是對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