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搶攬川普時代被冷落美國研究人才

人才的遷徙:全球為何爭相延攬被美國捨棄的科學家?

當曾經是全球科學研究的燈塔,其光芒因政策變動而顯得搖曳不定時,世界各國正虎視眈眈,準備為那些在迷霧中尋找出路的優秀人才伸出橄欖枝。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人才大遷徙」。特別是在美國,當特定時期的政策對科學研究造成衝擊,許多優秀的科學家感到不安,甚至考慮離開之際,其他國家看到了機會,紛紛展開雙手,歡迎這些被「排擠」的珍貴資產。

科學的困境:當研究遭遇逆風

科學研究的推進,仰賴於穩定且充足的資源、開放自由的學術環境,以及對於求知的尊重。然而,當這些基礎受到挑戰時,科學家們的處境便顯得艱難。在過去一段時間裡,美國的科學界似乎正經歷著這樣的逆風。有將近2000名科學家,其中包括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共同簽署一封公開信,警告美國在科學領域的領先地位正被「嚴重削弱」。他們指出,研究經費的削減和日益增長的「恐懼氛圍」正在危及獨立研究。

具體的衝擊包含了對研究經費的大幅削減。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2025年前三個月的撥款,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用於癌症研究的資金甚至減少了31%。 此外,NIH還試圖將其撥款的間接成本上限設定在15%,這對於許多依賴這些資金來維持營運和研究基礎設施的大學及研究機構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財務打擊。 這些政策變動不僅影響了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也讓年輕科學家對於是否應將科學作為終身職業感到猶豫。

除了資金問題,對科學自由的限制和對特定研究領域的「排斥」也讓許多科學家感到不安。一些科學家擔心,美國境內託管的網站和數據集可能會被刪除或停用,特別是那些被認為「無關緊要、分散注意力或適得其反」的研究領域,例如氣候科學和清潔能源、多元化和性別平等,以及健康和疾病控制。 這種對特定研究領域的打壓,以及對科學傳播的限制,使得科學家們的工作環境變得充滿不確定性。

全球的招手:趁勢而起的人才爭奪戰

正當美國科學界愁雲慘霧之際,世界各國紛紛看到了招募人才的絕佳機會。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百年一遇的腦力增長機會」。 歐洲國家尤為積極。法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和荷蘭等國家都啟動了各種計劃,旨在吸引美國的研究人員。

法國可說是這波人才爭奪戰的先鋒。法國總統馬克宏曾明確表示,將撥款1.13億美元專門用於吸引海外人才,並呼籲研究人員來到歐洲。 例如,艾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就曾專門向美國研究人員發出申請邀請,結果收到了300份申請,其中約有40名美國科學家即將加入該校。 此外,一些法國學校還設立了專門基金,支持那些在美國無法繼續的研究項目。

北歐國家也看到了機會。挪威研究理事會宣布將撥款1億挪威克朗用於國際研究人員的招募,特別強調了美國研究人員所面臨的困境。 他們認為,在學術自由在美國面臨壓力、許多研究人員處於不確定狀態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吸引人才的好時機。

歐洲聯盟層面也積極響應。歐盟委員會宣布投入4.043億歐元,通過提供特殊補助和搬遷費用等方式,吸引全球「最優秀和最聰明」的科學家。 澳洲也加入了這場人才爭奪戰,澳洲科學院甚至啟動了一項人才吸引計劃,稱澳洲擁有「吸引離開美國的最聰明頭腦的無與倫比的機會」。

這些國家提供的誘因多樣,包括更優渥的研究資金、更穩定的工作環境、更少的政治干預,以及對學術自由的尊重。對於那些在美國感到沮喪和不確定的科學家來說,這些條件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一份《自然》雜誌的調查顯示,超過1200名受訪的科學家表示,他們正在考慮離開美國,搬遷到歐洲或加拿大。

未來的展望:科學版圖的變動

這場由美國政策變動引發的全球人才爭奪戰,不僅僅是科學家的個人選擇問題,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全球科學研究版圖的潛在變化。當一個國家由於內部因素導致人才流失時,其他國家便會趁勢而入,填補這個空缺。

對於正在積極招募人才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提升自身科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絕佳機會。引進頂尖科學家,不僅能帶來新的知識和技術,也能激發國內科研的活力,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

然而,對於人才流失的國家而言,這無疑是一個警訊。科學研究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引擎,人才的流失意味著創新能力的削弱,長遠來看,將對國家的經濟、健康、國家安全等多個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許多專家指出,美國的科學事業正在被「嚴重破壞」。

總而言之,全球爭相延攬被美國捨棄的科學家,是當前國際科研環境下的一個顯著現象。這場人才的遷徙,是政策變動的直接後果,也是全球科研力量再平衡的體現。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全球科學版圖因此而發生更為深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