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產巨頭內地囤地牟暴利惹眾怒

香港地產巨頭在內地囤地牟暴利的現象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這種做法不僅影響了當地的房地產市場,也激起了公眾的憤怒。李嘉誠的長和集團是其中一家著名的香港地產巨頭,其在內地的房地產投資和發展策略備受關注。以下將深入探討這一問題的背景、具體案例以及相關的社會和經濟影響。

背景與重要性

近年來,中國內地的房地產市場面臨著多重挑戰,包括供需失衡、房價波動等問題。香港地產巨頭在內地的投資活動,尤其是囤地和捂盤惜售的策略,引起了廣泛的爭議。這種做法被認為是推高房價、限制供應的一個重要因素,進而影響了普通民眾的購房能力和生活質量。

李嘉誠的長和集團在內地的房地產投資有著悠久的歷史,涉及多個城市和項目。這些項目的開發進度往往緩慢,部分項目甚至經歷了十數年的時間才完成。例如,位於北京順義的「譽天下」項目,李嘉誠於1993年拿地,直到2018年才建成[1]。這種長期囤地的策略使得土地價值大幅升值,從而為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具體案例與策略

北京姚家園項目

北京姚家園項目是李嘉誠長和集團在內地囤地的典型案例之一。2001年,李嘉誠的長實系與北京市政府簽訂協議,以7億元人民幣購買了總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的姚家園地塊,當時的樓面價約為1750元/平方米[1]。該項目預計分3至4期發展,將興建超過3000個住宅單位。然而,開發進度一直緩慢,實質上是採取了囤地和捂盤惜售的策略,等待房價上漲後再推向市場。

上海陸家嘴世紀匯廣場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案例是上海陸家嘴世紀匯廣場。李嘉誠於2004年以約32億元購買了這塊土地,並在2016年以200億元的價格出售,中間「捂」了12年的時間,賺取了168億元的利潤[1]。這種長期持有和等待升值的策略使得企業在房地產市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七折抛售現象

近期,李嘉誠在中國各地的房地產項目出現了七折甚至五折的抛售現象,唯獨北京一直是例外[2]。這種降價銷售的做法可能是企業為了應對市場變化和刺激銷售而採取的措施,但也引發了對其商業策略的質疑。

社會和經濟影響

香港地產巨頭在內地的囤地和捂盤惜售策略對當地房地產市場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做法不僅推高了房價,限制了普通民眾的購房能力,也導致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和供需失衡。同時,這種商業行為也引發了公眾的不滿和憤怒,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感。

此外,中國政府近年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穩定房地產市場,包括加強對房地產企業的監管和限制囤地行為。這些措施旨在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保障普通民眾的購房權益。

展望與反思

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持續演變,內需驅動的政策將對房地產價值鏈產生重要影響。高盛預測,到2035年,二手房交易和建築翻新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新建住房的減少,為相關企業帶來龐大的市場需求[5]。這意味著房地產企業需要適應市場變化,轉向內需驅動的發展模式,並關注住房升級和建築翻新的需求。

對於香港地產巨頭來說,需要重新評估其在內地的商業策略,尋求與當地經濟和社會需求相協調的發展道路。這不僅有助於企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助於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資料來源:

[1] www.163.com

[2] finance.sina.com.cn

[3] www.wenweipo.com

[4] finance.sina.com.cn

[5] hao.cnyes.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