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僱員醫療保險開支飆升趨勢分析

香港最新公布的「香港僱員醫療保險指數」揭示了本地團體醫療保險市場近年來的顯著變化,尤其是醫療保險開支在過去三年內呈現驚人的上升趨勢。這份指數由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與企業員工福利及強積金顧問公司GUM聯合編製,涵蓋從2006年至2024年的長達近二十年的資料,全面反映了僱員醫療保障的使用現況、費用變化與保費走勢。本文將詳細分析該指數的主要發現,包括醫療服務使用率的激增、住院與門診保障費用的差異,以及對未來公營與私營醫療系統可能帶來的挑戰。

醫療保險開支三年內累計激增55%,關鍵在於使用率大幅提升

根據「香港僱員醫療保險指數」報告,自2022年至2024年這三年間,綜合保費指數累計攀升了55%。在這其中,住院保障的增長幅度明顯高於門診保障,背後主因在於整體醫療服務使用率的顯著提升。隨著疫情緩解、社會逐漸回復正常,加上公眾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僱員積極利用門診及住院醫療服務。門診使用指數在短短兩年內更是翻倍增長,達到102%的提升,遠高於疫情前的水平;而住院率雖然有所回落,但仍未回到疫情前的基準[2][3][4]。

從企業和僱主的視角來看,這種趨勢意味著他們面對的財務壓力持續加大,需要動用更多資金支出於團體醫療保險中,以因應持續增加的醫療需求。此外,由於患者人數湧現,即使每次門診或住院手術的平均費用有所下降,也難抵整體成本由於人次增加所帶來的提升[5]。

住院與門診保障呈現顯著差異:住院費用雖下降,但醫療需求仍旺盛

縱使總體醫療保險開支飆升,細分後可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2023年首次出現住院手術平均開支四年來的下降,平均每宗手術費用約為21,851港元;門診平均花費則連續兩年下調,約為每宗533港元[5]。然而,儘管單價有所下降,但因為整體就診人次大幅增加,使得總體醫療費用依然呈現上升態勢。

這表明雖然部分治療或檢查價格獲得控制,然而龐大的患者群體擁入醫療系統,導致整體負擔加重。尤其是在一般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常見病症的病例增加約25%背景下(例如普通感冒等),企業不得不承擔更多的治療和藥物成本[5]。

另外,住院保障涉及較昂貴且複雜度高的治療,因此其費用相對迅速升高,亦意味著嚴重疾病及慢性病患者數目可能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團體健康管理的壓力。

長遠影響:公營醫療系統負荷或加重,僱主需重新審視應對策略

報告指出,私營團體醫療保險市場的持續攀升,很可能會對公營醫療系統造成間接負擔。一方面,私人醫療服務的高昂且頻繁使用使不少企業難以負擔龐大保費成本;另一方面,若私人醫療覆蓋不足或遭遇嚴格條件限制,部分有需求的員工可能會轉向公共醫療設施尋求支援,加劇公共醫療資源的緊張狀況[4]。

因此,各界必須關注如何在私營與公營醫療資源間取得平衡,同時推動以預防醫學為主導的健康管理策略和早期介入措施,從根本上降低長期醫療費用壓力。企業亦可考慮優化其員工福利方案,例如推動更靈活且多元化的方案設計,提升健康促進活動的參與度,透過預防和健康管理來控制未來可能爆發的高額醫療成本。

總體來說,「香港僱員醫療保險指數」不僅是一組數字的堆砌,更是一面鏡子,反映出香港勞動人口健康需求的演變。面對人口老化、疾病模式改變及社會經濟環境諸多挑戰,有效掌握並合理運用此類資料,將有助政府、企業及相關機構制訂更具遠見的政策與方案,共同促進市民福祉並保障社會穩定發展。

資料來源:

[1] www.wenweipo.com

[2] finance.now.com

[3] news.rthk.hk

[4] hk.on.cc

[5] www.bastillepost.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