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擬啟動新工程 大幅削減巴基斯坦印度河水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文明的搖籃。對於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南亞鄰國而言,流經國境的印度河及其支流,不僅是滋養萬物的命脈,更是長期以來牽動雙方敏感神經的核心議題。近期,路透社的一則獨家報導,揭示了印度正考慮透過新建水利工程,削減流向巴基斯坦的河水供應,此舉無疑為本已複雜的印巴關係再添變數,也引發了對「印度河水條約」未來命運的深切憂慮。

歷史的約定與河流的分配

要理解這一情勢的根源,必須回溯到1960年由世界銀行斡旋簽訂的《印度河水條約》(Indus Waters Treaty, IWT)。這項條約被視為國際水資源分配的典範之一,即便在印巴多次衝突期間,也大致維持了運作。條約的核心是將印度河水系六條主要河流進行分配:東部河流——薩特累支河(Sutlej)、比亞斯河(Beas)和拉維河(Ravi)——劃歸印度無限制使用;而西部河流——印度河(Indus)、傑赫勒姆河(Jhelum)和奇納布河(Chenab)——則主要分配給巴基斯坦使用。 根據條約,巴基斯坦獲得了約80%的河水流量控制權,而印度則佔有約20%。 儘管如此,條約也允許印度在西部河流進行有限的非消耗性使用,例如水力發電、航行等,以及有限的灌溉用途,但對工程建設有詳細規範,以確保不顯著影響下游流量。

弦外之音:為何此時傳出削減供水計畫?

路透社的報導指出,印度正在權衡透過新的印度河水利工程來減少對巴基斯坦的供水。這背後的原因複雜多樣,與印巴之間長期存在的政治緊張、地緣政治角力以及喀什米爾地區的爭議緊密相關。特別是在諸如恐怖攻擊等事件發生後,水資源問題常常被視為一種潛在的施壓手段。 印度方面認為,巴基斯坦未能有效遏制跨境恐怖主義,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甚至修改已執行數十年的水資源共享安排。 雖然《印度河水條約》本身沒有單方面退出的條款,但印度可以透過在己方境內興建更多水壩和儲水設施,更有效地利用分配給自己的東部河流的水資源,並在西部河流上依照條約允許的範圍內進行開發,間接影響流向下游的水量。 此外,印度也可能停止與巴基斯坦分享水文數據,這將對巴基斯坦的水資源管理和洪水預警造成影響。

新工程與潛在影響

報導中提到的「新工程」可能包括加速推進已規劃或正在建設中的水力發電和儲水項目,特別是在西部河流上。 例如,印度正在啟動在傑赫勒姆河支流和奇納布河上的水電項目,並增加既有水電站的蓄水能力。 儘管根據《印度河水條約》的設計,這些「徑流式」水電站無法儲存大量水,不會立即對下游水量產生巨大影響,但在枯水期,透過調控水壩閘門釋放水量的時機,仍可能對巴基斯坦的農業灌溉造成衝擊。 對於嚴重依賴印度河水系進行農業灌溉(佔80%以上)和水力發電(佔約三分之一)的巴基斯坦而言,任何來自上游的水量減少都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引發大範圍的乾旱、農業歉收,甚至對國家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巴基斯坦方面已明確警告,任何阻止或改變其應得水流的企圖,都將被視為「戰爭行為」,並會採取「全面力量」回應。

條約的韌性與挑戰

《印度河水條約》在過去數十年中經歷了多次印巴衝突的考驗,展現出一定的韌性。然而,當前的局勢無疑對其構成了嚴峻挑戰。印度加快水利工程建設的步伐,並考慮減少對巴基斯坦的供水,雖然短期內可能無法完全切斷水源,但卻傳遞出明確的信號,可能加劇兩國之間的互不信任和緊張關係。 儘管條約設有爭端解決機制,包括常設印度河委員會和仲裁機制,但在缺乏政治互信的背景下,這些機制的作用可能會受到限制。 國際社會,特別是世界銀行等在條約簽訂中扮演角色的機構,可能會在幕後進行斡旋,以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 然而,如何平衡印度的發展需求與巴基斯坦對水資源的依賴,如何在政治僵局中維護條約的精神,將是未來亟需解決的難題。

前路的岔口:合作抑或衝突?

印度考慮削減對巴基斯坦供水的計畫,將印巴之間的水資源問題推向了一個新的敏感點。這不僅關乎河流的流量,更觸及國家安全、經濟命脈和地區穩定等深層次問題。雖然印度目前基礎設施尚不具備立即大規模截斷水流的能力,但加速建設新工程、調整現有水壩運行模式等手段,都可能對巴基斯坦的水供應產生漸進式影響。 巴基斯坦對此反應強烈,凸顯出水資源對其生存的重要性。 未來局勢的發展,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印巴兩國能否回到談判桌,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分歧,重新尋找在《印度河水條約》框架下實現水資源共享與合作的途徑。 否則,這條孕育了古老文明的河流,可能會在兩個核武鄰國之間,從生命之源淪為潛在的衝突引爆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