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AI驅動「僱員醫保指數」揭成本飆升真相

當「睇醫生」成為日常:僱員醫保的無聲吶喊與僱主沉重負擔

近年來,香港僱員醫療保險市場正經歷一場劇烈的變革。一份首度發布的「香港僱員醫療保險指數」猶如一面透視鏡,清晰地映照出門診使用量與保費的雙雙飆升,以及隨之而來僱主開支在短短三年內暴增55%的嚴峻現實。這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更是影響著無數企業營運和打工仔切身利益的熱議話題。這份報告敲響了警鐘,促使我們深入探討這背後的原因、影響以及可能的應對之道。

門診需求如潮水般湧現

研究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復常後,僱員的門診使用習慣出現了顯著變化。門診使用指數在短短兩年間累計升幅高達102%,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普通感冒的個案率按年增加25%,反映出僱員對門診服務的需求顯著上升,甚至超越了疫情前的水平。 這股看醫生熱潮,或許源於疫情期間積壓的醫療需求得到釋放,也可能與市民健康意識提升,更願意及早求醫有關。此外,部分過往在公營醫療系統求診的市民,可能轉向使用僱主提供的私營醫療福利,進一步推高了門診使用量。

費用趨穩,保費卻逆勢上漲

弔詭的是,研究發現醫療費用指數的走勢相對穩定,去年住院保障費用指數出現四年來首次下跌,每宗手術平均開支有所回落;門診費用指數也連續兩年下降。 這或許得益於日間手術的普及,例如病毒疣治療和腸胃鏡檢查等,這些程序從住院轉為日間進行,降低了平均住院費用。 然而,醫療費用走勢趨穩並未能阻止保費的上升。

保費指數由2022年開始呈現上升趨勢,截至去年,短短三年內累計增幅高達55%。 其中,住院保費的增幅甚至高於門診。 醫療保險公司主要根據過往的理賠經驗來釐定來年的保費。 當使用率,特別是門診使用率大幅攀升,理賠宗數隨之增加,保險公司為了彌補虧損和維持營運,自然會調高保費。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使用率高導致保費上升,上升的保費又進一步加重僱主和僱員的負擔。

僱主成本壓力山大

僱主為員工提供醫療保險是一項重要的福利,旨在吸引和挽留人才,提升員工士氣和生產力。然而,僱主醫保開支在三年內急升55%,這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醫療成本的持續上漲,加上醫療通脹率預計將高於一般通脹,使得企業在員工福利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 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部分企業可能會考慮削減醫療福利的保障範圍,甚至停止提供團體醫保,這將對僱員的醫療保障帶來衝擊,並可能將更多的醫療需求推回本已負荷沉重的公營醫療系統。

尋求可持續的醫保之路

面對僱員醫保市場的挑戰,報告團隊提出了一些建議,為僱主、僱員、保險業界和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了思考方向。

僱主方面,可以更精準地選擇符合僱員實際需求的醫保方案,並結合健康教育和預防措施,從源頭上降低醫療風險和使用率,從而控制保費的潛在增幅。 定期評估現有的福利計劃,了解員工需求,並考慮引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案至關重要。

僱員方面,應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理性使用僱主提供的醫保資源,避免過度或不必要的醫療行為,共同維護保險計劃的可持續性。 同時,僱員也應意識到單靠團體醫保可能不足夠,考慮個人醫療保險作為補充,特別是在轉職或退休後,以確保醫療保障不間斷。

保險業界可以針對高頻索賠項目,例如內窺鏡、腸胃炎等,研究推出分層保障方案,鼓勵更合理的醫療資源分配,並控制理賠成本。 提升醫療保險的透明度,讓僱主和僱員更清楚了解保障範圍和收費標準,有助於更明智地使用醫療服務。

醫療服務提供者可以提供標準化和清晰的費用明細,協助僱主和保險公司更準確地預測長期的醫療開支。 加強與保險公司和僱主的溝通合作,共同探索控制醫療成本、提升服務效率的途徑。

醫療福利的未來:平衡成本與保障

首個「香港僱員醫療保險指數」的發布,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當前僱員醫保市場面臨的挑戰。門診使用量和保費的急劇增加,反映了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包括疫情後的醫療需求反彈、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保險「經驗定價」的機制。這不僅對僱主造成了沉重的財務壓力,也引發了對私營醫療系統可持續性,以及公營醫療系統潛在壓力的擔憂。

要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僱主、僱員、保險業界和醫療服務提供者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更精明的醫保選擇、理性的醫療資源使用、創新的保險方案設計,以及更透明的醫療收費,我們才能在醫療成本不斷上升的環境下,確保僱員醫療福利的可持續性,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並為香港的醫療體系長遠發展奠定更穩固的基礎。這份報告不僅僅是一個數據集,更是引領我們深思和行動的起點,共同探索一條更健康、更可持續的醫療保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