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悲劇的迴盪:南丫海難穩性計算與責任歸屬的探討
十多年前的那場國慶夜,維多利亞港的璀璨煙花未能照亮所有人的歸途,南丫海難的悲劇,讓39個家庭支離破碎。時至今日,死因研訊仍在進行,試圖拼湊出那令人心碎夜晚的真相。最新的進展,將我們帶回事故船隻「南丫四號」的建造細節,以及船隻穩定性計算這個看似技術性、卻牽涉人命安危的核心問題。財利船廠董事在庭上的證供,揭示了當年船隻設計與審核過程中令人擔憂的一面,也再次將海事處的角色推到聚光燈下。
沉默的圖則與錯置的信任
財利船廠董事羅愕瑩在死因庭上作證時提到,儘管有前員工在供詞中表示,後期因為不熟悉電腦軟件而沒有重複計算船隻穩性,但他認為這並無問題,因為重複計算會增加工作量,而且最終海事處會負責審計。這番話,乍聽之下或許只是對工作流程的輕描淡寫,卻隱藏著對生命安全極為重要的穩定性計算環節的潛在鬆懈。船隻的穩定性,是確保其在海上航行時不致翻覆的關鍵,穩性計算書則是評估這一安全性能的重要文件。如果船廠內部對如此關鍵的計算缺乏足夠的覆核,而僅寄望於外部的審核,這無疑是在安全底線上進行了一場危險的博弈。
獨立調查委員會在2013年的報告中,已經明確指出「南丫四號」從設計到建造、檢驗的「幾乎每個階段都接二連三有很多不同的人犯錯」。報告揭示,「南丫四號」迅速下沉的主因之一,在於建築圖則上的水密門最終並未建造。水密門的作用,是在船隻遭遇破損進水時,將進水範圍限制在特定艙室,延緩甚至阻止船隻沉沒。然而,在「南丫四號」的建造過程中,這扇至關重要的水密門卻消失了。
船廠的繪圖員張福初在證詞中提到,「南丫四號」曾三次進行傾斜測試,用於計算船隻穩定性,但他印象中海事處的驗船督察並未帶備圖則進行核對。 這似乎間接印證了船廠董事所言,他們將最終的「審計」責任更多地寄託在海事處身上。然而,如果海事處在驗船時未能仔細核對圖則,又如何能確保船隻的建造與設計一致,並且符合安全標準?
錯失的機會與未能糾正的錯誤
財利船廠的前工程部經理張泉佑在死因研訊中承認,下屬在計算「南丫四號」的穩性數據時,忽略了船隻實際上沒有水密門的情況,錯誤地以六個水密艙為基礎進行計算。 他表示自己有責任把關,但缺乏時間和專業知識來重新計算或核實這些使用電腦程式得出的數據。 這顯示了船廠內部在穩性計算方面的專業能力和覆核機制的不足。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錯誤的計算並非孤例。張泉佑提到,在2005年調整船底壓載物後進行的穩性計算中,同樣沿用了之前錯誤的假設,導致錯誤一路延續。 而他之所以沒有核實,是因為不懂得使用相關的電腦程式。這不僅暴露了個別員工的專業技能不足,更反映出船廠在引入新技術時,未能確保相關人員具備足夠的掌握和應用能力,也缺乏有效的內部審核流程來發現和糾正錯誤。
海事處的責任邊界
面對船廠方面將部分責任歸咎於海事處的審計,海事處在死因研訊中也提出了質疑。海事處代表指出,財利船廠董事羅愕瑩對「船總長度一成」規定的理解可能存在錯誤,並且質疑他與外判繪圖公司商討後決定不裝水密門的說法,與他在獨立調查委員會上的證供以及外判公司董事的口供存在矛盾。 海事處一方認為,這種改動決定猶如「秘密對話」,其他相關人員對此毫不知情。
海事處的職責,在於審批船隻圖則和監管建造過程,確保船隻符合相關的安全法例和標準。然而,獨立調查報告已經嚴厲批評海事處的監管存在嚴重問題,並指出有必要進行制度上的改變。 報告披露,海事處人員在檢查船隻座椅穩固性時,僅隨意抽查。座椅鬆脫、乘客難以取得救生衣等問題,都被認為是導致罹難人數眾多的原因。 此外,海事處在驗船過程中,對船隻結構的核實是否足夠嚴謹,以及是否充分利用了提交的圖則,都成為需要深入檢討的問題。有證供顯示,海事處驗船督察在進行傾斜測試時,甚至沒有帶備圖則。
羅愕瑩雖然同意自己是「南丫四號」項目的最終決策人,需要為造船失誤負責,但他同時強調,所有造船工序都有不同部門主管和海事處負責,如果他事事親為,根本無法完成工作,並重申最終呈交海事處的資料會由他們全盤計算。 這番說法,雖然強調了內部層層負責和外部審核的重要性,但也可能被解讀為在出現問題時試圖將責任分散。
追尋真相的漫漫長路
南丫海難的死因研訊,不僅是在釐清事故的直接原因,更是在揭示隱藏在悲劇背後更深層次的系統性問題。船廠內部流程的漏洞、人員專業能力的不足、以及海事處監管的缺失,環環相扣,共同導致了這場無法挽回的悲劇。家屬們十年來堅持追尋真相,希望能為逝去的摯親討回公道,也希望這場悲劇能促使相關部門和業界深刻反思,堵塞漏洞,確保類似的慘劇不再重演。
穩性計算看似只是工程領域的一個專業環節,但在船隻安全中卻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穩定性數據的忽視或錯誤處理,即使是微小的偏差,在關鍵時刻都可能引發致命的後果。「南丫四號」的遭遇,便是血淋淋的教訓。這場研訊,或許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為何一個技術性的「無複計穩性無問題」的說法,背後可能隱藏著對安全的漠視;為何寄望於「海事處會審計」,卻未能充分履行自身的把關責任。
這不僅是關於一艘船的建造,更是關於一種責任的態度,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希望隨著研訊的深入,所有的疑點都能得到解答,相關的責任方都能真正承擔起應有的責任,讓南丫海難的真相,最終能為那些在悲劇中逝去的生命,以及那些承受著無盡傷痛的家屬,帶來一絲遲來的慰藉。同時,也期盼香港的海上安全監管體系,能從這場沉痛的教訓中學習,變得更加堅實可靠,保障所有海上使用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