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科學家「點鉛成金」的真相
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學家們,透過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實驗,成功觀察到鉛原子在近光速撞擊下轉化為金原子的現象。這項成果雖然並不能大量製造黃金,但卻在核物理學上取得了一項新的進展,同時也實現了中世紀煉金術士的夢想。
實驗原理:近光速對撞
這項「點鉛成金」的實驗並非傳統的化學反應,而是利用粒子加速器,使鉛原子核在近光速下相互作用。具體來說,科學家們並非直接撞擊鉛原子,而是利用鉛原子核在近光速「擦身而過」時產生的強大電磁場。這種「超周邊碰撞」(Ultraperipheral Collision, UPC)會導致鉛原子核釋放出質子,從而轉變為金原子核。
在實驗中,兩束鉛離子以高達 99.999993% 的光速在 LHC 內運行。當它們「擦身而過」時,高速運動的鉛核周圍會形成極強的電磁場,並釋放出高能光子脈衝。這些光子與鄰近的鉛核相互作用,引發電磁解離過程,導致鉛核噴射出 3 個質子,最終轉變為金核。
實驗數據與結果
根據研究團隊發布的分析報告,在 2015 年至 2018 年間,LHC 的對撞實驗產生了約 860 億個金原子核。然而,這些金原子的總質量僅約 29 皮克(picograms),相當於一萬億分之 29 克。更重要的是,這些金原子存在的時間極短,平均壽命僅約 1 微秒。它們會因撞擊實驗裝置或衰變為其他粒子而消失。
成本與效益:無法量產黃金
儘管這項實驗在科學上取得了突破,但從經濟角度來看,目前透過粒子對撞「煉金」的成本極為高昂. 建造和運行一座大型粒子加速器需要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投入,且日常運營的電力消耗也十分驚人。為了獲得極其微量的金原子,卻要啟動如此龐大的科研設備,其能源效率非常低. 因此,指望這項技術能夠「量產」黃金,從而衝擊現有金價體系,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是不切實際的.
實驗的深層價值與啟示
雖然這項「點鉛成金」的實驗無法用於實際的黃金生產,但它在科學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這項研究有助於提升 LHC 的性能。透過理解光子改變原子核的過程,科學家們可以更好地控制粒子束的質量與穩定性,從而減少實驗中的能量損耗。
此外,這項實驗也為核天體物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透過解析鉛-金嬗變的路徑,以及同時生成的其他副產物(如鉈、汞等),科學家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中重元素的起源.
歷史與未來:從煉金術到核物理
早在 2002 年至 2004 年,CERN 的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SPS)就曾觀測到鉛轉變為金的現象。然而,LHC 的超高能對撞使產金概率提升了百倍,且首次實現了系統性的探測。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物理學家 Jiangyong Jia 指出,LHC 的能量強度和探測器靈敏度,讓這一微觀過程首次清晰可見。
展望未來,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光子與重核的相互作用,為可控核聚變、放射性同位素生產等領域提供理論支持。ALICE 合作組強調,理解此類過程是提升 LHC 性能的關鍵一步,未來或可應用於更複雜的粒子篩選與探測。
結論:科學的進步與夢想的實現
總而言之,歐洲科學家透過大型強子對撞機實現「點鉛成金」的實驗,雖然無法大量製造黃金,但卻在核物理學上取得了一項重要的進展。這項實驗不僅驗證了元素嬗變的可能性,也為我們理解宇宙中重元素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線索。更重要的是,它以科學的方式,實現了中世紀煉金術士的夢想,展現了人類對於知識和技術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