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來襲:美國之音的巨變與掙扎
無聲的訊號:一場突如其來的解僱潮
想像一下,一個肩負向全球傳播美國聲音的機構,突然籠罩在不安與變革的陰影之下。這不是戲劇,而是真實發生在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 VOA)的嚴峻時刻。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川普政府時期,美國之音經歷了一場規模驚人的員工解僱潮,近600名員工被終止合約。這數字觸目驚心,佔了美國之音總員工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大多數是新聞工作者和約聘人員。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動,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減少,更是對這個擁有數十年歷史、旨在向缺乏新聞自由地區傳播真相的機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爭議漩渦:政治與新聞獨立的拔河
美國之音自二戰時期成立以來,其使命便是對抗納粹宣傳,向世界傳播真實資訊,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際廣播機構。 然而,川普政府時期對美國之音及其母公司美國全球媒體署(USAGM)的看法與過去截然不同。批評者認為美國之音存在「反川普」和「激進」的偏見。 這種觀點上的衝突,為後來的解僱事件埋下了伏筆。
政府的行動引發了廣泛的爭議。許多被解僱的員工是以外包形式聘用的,這使得他們比全職員工更容易被終止合約。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中不少是持有J-1簽證的外籍記者,他們的移民身份與工作緊密相關。 這意味著,解僱通知不僅帶走了他們的飯碗,更可能迫使他們在短時間內離開美國,回到可能因其記者身份而面臨風險的國家。 美國之音台長Michael Abramowitz對此表示心碎,認為這次解僱「令人費解」,且事前並未得到美國全球媒體署的任何解釋。
法律攻防:一場關於權力界線的較量
面對大規模解僱和機構變革,法律訴訟隨之而來。美國之音的員工對政府的行動提出了質疑,認為這違反了法律和憲法。 聯邦法院也介入其中。一位聯邦法官曾下令川普政府恢復美國之音的運作和資金,認為政府試圖解散該機構的行為違法。 法官指出,政府的行為沒有考慮到對員工、承包商、記者以及全球聽眾造成的傷害。 儘管有法院的裁決,但政府方面仍在努力對抗這一裁決,並繼續推動機構的「瘦身」。
法律專家指出,政府的行動可能違反了《國際廣播法》以及國會撥款的權力。 一位法院的裁決甚至提到,由於人員和資金的削減,美國之音迎來了其80年歷史上首次「不報導新聞」的時期。 這場法律戰不僅關乎員工的去留,更是對行政權力邊界以及新聞自由保障的一次重要檢驗。
前路漫漫:美國之音的未來在哪裡?
這場風波對美國之音的運作和聲譽造成了顯著影響。在經歷大規模解僱後,一些部門的運作陷入停滯,儘管法院下令恢復部分服務,但整體而言,新聞廣播活動大受影響。 更引起爭議的是,美國全球媒體署曾考慮與一個親川普的極右翼新聞機構合作,由其提供新聞內容給美國之音。 這項舉動引發了美國之音員工的「全然不信」,他們認為這違反了管理層與編輯獨立之間的防火牆原則。 美國之音的使命是向全球傳播客觀平衡的資訊,與特定政治立場的媒體合作,無疑會損害其長期以來建立的信譽。
美國之音的困境反映了在當前複雜的全球資訊環境下,公共媒體所面臨的挑戰。如何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應對政治壓力與資金限制,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這次事件,也讓外界更加關注美國之音作為一個重要國際傳播機構的定位與未來發展。
結語:在風雨中尋找方向
美國之音的這次大規模解僱事件,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新聞自由、政府權力與機構獨立性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近600名員工的離去,不僅是數字上的減少,更是無數經驗、視角和專業能力的流失。儘管面臨挑戰,美國之音的許多員工及其支持者仍在努力,希望能夠堅守其向全球傳播真相的使命。 在這場風暴之後,美國之音將如何重新定位,如何在變動中尋找方向,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