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大規模裁撤美國之音員工風波

一場風暴:川普政府時期美國之音的人事震盪

引言:自由燈塔的陰影

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 VOA)自二戰時期創立以來,一直是美國對外傳播資訊的重要管道,旨在將準確、客觀、全面的新聞帶給世界各地資訊不自由的民眾。 然而,在川普政府執政期間,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際廣播機構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數百名員工遭到解僱,引發了外界對於新聞自由和編輯獨立性的嚴重關切。 這不僅是一場單純的人事變動,更觸及了美國公共外交的核心價值,以及政府與媒體之間複雜而敏感的關係。

風暴的醞釀:對「激進宣傳」的質疑

風暴並非突如其來。在川普執政後期,對美國之音的批評聲浪漸起,質疑其報導存在「左翼偏見」,未能充分體現「親美」價值。 川普本人甚至公開稱美國之音為「激進美國之音」(The Voice of Radical America),並指責其報導「過於偏袒」當時的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喬·拜登,以及有關「白人特權」、「種族歧視」和「跨性別移民」等議題的報導。 這些批評為後續的人事變動埋下了伏筆。

新官上任三把火:麥可·帕克的爭議性領導

2020年6月,麥可·帕克(Michael Pack)被任命為美國全球媒體署(U.S. Agency for Global Media, USAGM)的執行長。 美國全球媒體署是美國之音及其他美國國際廣播機構的上級單位。 帕克的任命本身就充滿爭議,他的保守派背景和對美國之音的批評態度,讓許多人擔心他會試圖將這個獨立的新聞機構政治化。

帕克上任後,立即展現出雷厲風行的作風,解僱了包括美國之音在內的多個廣播機構的負責人,並安插了被視為對川普忠誠的人士。 他還解散了監督美國全球媒體署的兩黨制衡委員會。 這些舉動被認為是對美國之音編輯獨立性的嚴重威脅,引發了內部員工和外部觀察者的強烈反彈。

數百人的離去:一場無預警的解僱潮

最令人震驚的事件莫過於大規模的員工解僱。根據報導,在2025年5月,川普政府解僱了近600名美國之音的員工,約佔總員工數的三分之一。 這些被解僱的員工多為約聘人員,其中不乏長期為美國之音服務的記者和行政人員。 許多被解僱的員工是外國公民,他們的簽證與在美國之音的工作掛鉤,這意味著他們將面臨被迫離開美國的困境。

美國之音台長麥可·阿布拉莫維茨(Michael Abramowitz)在一封內部郵件中表示,他對這次大規模解僱感到「無法理解」和「心碎」。 這次解僱潮發生在一家聯邦法院裁定川普政府不得解散美國之音並要求其維持健全新聞節目製作之後,這使得這次行動顯得更加具有爭議性。

法律的抗爭與獨立性的捍衛

面對帕克的系列舉動和大規模解僱,美國之音的員工和支持者沒有選擇沉默。他們提起訴訟,指控帕克的行為違反了保護美國之音編輯獨立性的「防火牆」原則,以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記者的權利。

一項聯邦法院的裁決成為了一道暫時的防火牆。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地區法院首席法官貝里爾·豪厄爾(Beryl Howell)裁定,帕克的干預行為違反了第一修正案,並發布禁令,禁止帕克對記者和編輯採取人事行動,或試圖通過與個別記者編輯溝通來影響新聞內容,以及調查所謂的違反新聞道德的行為。 儘管法院沒有完全認定美國之音記者的權利與其他記者完全相同,但強調政府不能因為支付薪水就否認他們的編輯獨立性。

此外,另一位聯邦法官詹姆斯·保羅·奧特肯(James Paul Oetken)也發布了臨時禁制令,阻止美國全球媒體署進一步解僱或休假員工,並禁止關閉辦公室或要求海外員工返回美國。 法官批評川普政府的做法是對一個「法定授權和由國會提供資金的機構」進行「大肆破壞」,並且「沒有考慮到其影響」。

風暴之後:對公共外交的深遠影響

川普政府時期美國之音的人事震盪及其引發的法律爭議,對美國的公共外交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美國之音的使命是向世界傳播關於美國的準確資訊,促進對美國價值觀的理解。 它的信譽和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作為獨立新聞機構的形象之上。 帕克試圖將其政治化的舉動,以及對員工的大規模解僱,無疑損害了美國之音的信譽,並可能被視為美國政府試圖控制新聞報道的訊號。

長遠來看,這場風波引發了對政府資助媒體與新聞獨立性之間關係的深刻反思。 如何在確保公共資金的有效利用的同時,維護媒體的編輯自主權,使其能夠真實、客觀地向世界報導新聞,是未來需要持續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美國之音的經歷提醒我們,新聞自由不僅是國內的權利,也是美國在全球舞台上樹立形象和傳播價值觀的重要基石。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