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來襲:未來八日高溫難耐,健康防護刻不容緩
近日,香港天文台發出特別天氣提示,預告未來八日將持續受到高溫天氣影響,氣溫可能達到或超過攝氏31度。這樣的天氣狀況,不僅帶來體感上的不適,更可能對公眾健康構成潛在威脅。本文將深入探討這波熱浪的成因、對健康的影響,並提供實用的應對建議,協助大家安然度過炎熱的日子。
熱浪下的城市脈動
香港地處華南沿岸,副熱帶高壓脊的影響常在夏季帶來持續性的炎熱天氣。 近期,一股偏南氣流正影響廣東沿岸,導致該區天氣炎熱並伴隨零星驟雨。 儘管有驟雨調節,但在高溫與濕度雙重夾擊下,體感溫度往往更高,令人感到格外悶熱。天文台的九天天氣預報顯示,未來數日短暫時間有陽光且炎熱,同時伴隨幾陣驟雨。 這意味著濕度將維持在較高水平,進一步加劇悶熱感。
熱島效應的推波助瀾
除了自然氣候因素外,香港作為高密度城市,「熱島效應」亦是加劇市區高溫的重要原因。 石屎建築物大量吸收和儲存太陽輻射能量,高密度建築阻礙散熱,加上空調、交通工具等人為熱能排放,以及城市綠化不足,都使得市區在日間吸收大量熱能,並在夜間持續釋放,導致市區溫度高於郊區,形成熱夜(全日最低氣溫28°C或以上)和酷熱天氣(全日最高氣溫33°C或以上)日數增加。 近年來,香港天文台每年錄得的酷熱天氣總日數平均超過50日,是自有記錄以來最多。 預計未來出現極端酷熱天氣(全日最高氣溫35°C或以上)的日子將更加頻繁。
高溫對健康的無聲挑戰
持續的高溫天氣對健康構成不容忽視的風險。在炎熱環境下,人體需要透過排汗來調節體溫,過度出汗可能導致脫水,引發疲勞、頭暈、頭痛等不適。 嚴重者可能出現熱痙攣、熱衰竭,甚至危及中暑。 熱衰竭的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大量出汗、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多數意識清醒;而中暑則體溫會上升至超過40°C,出現全身痙攣、無法正常排汗,甚至神志不清或昏迷,情況非常危險。 有本地研究指出,酷熱天氣比一般天氣增加死亡風險,特別是連續熱夜對健康的影響更大,可能影響睡眠品質,導致身體無法充分恢復,誘發疾病。
哪些人群需要格外小心?
雖然高溫天氣對所有人都有影響,但部分人群的健康風險較高,需要特別留意。這些高風險人群包括:
- 長者: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退化,對高溫的調節能力下降。
- 小孩: 小孩體溫調節系統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高溫影響。
- 獨居或與社會隔離的人士: 他們可能缺乏及時的照顧和支援。
- 需長期服藥的人士: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身體排汗或對熱的反應。
- 日常活動需要他人幫助的人士: 他們可能無法獨立採取防暑措施。
應對熱浪的實用指南
面對持續的高溫,採取積極的防護措施至關重要。香港天文台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正是為了提醒市民提高警惕,多補充水分,防範中暑。
- 補充足夠水分: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應定時少量飲水,特別是進行戶外活動時。避免飲用含糖或酒精飲品,這些飲品反而會加速水分流失。
- 留在室內並保持涼爽: 盡量留在有空調或陰涼通風的室內環境。 使用風扇或空調降低室內溫度。
- 減少戶外活動: 避免在日間最炎熱的時段(通常是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進行長時間的戶外活動或劇烈運動。如果必須外出,應選擇早上或傍晚氣溫較低的時段。
- 穿著輕便透氣的衣物: 選擇淺色、寬鬆、透氣的棉質衣物,有助於排汗和散熱。
- 使用防曬用品: 外出時塗抹防曬霜、佩戴闊邊帽和太陽眼鏡,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
- 留意身體狀況: 如果感到頭暈、噁心、乏力等不適,應立即停止活動,移至陰涼處休息並補充水分。如症狀持續或惡化,應及時尋求醫療協助。
- 關心高風險人群: 多關心家中的長者、小孩或其他有需要的人士,確保他們採取了適當的防暑措施。
未來的氣候挑戰
全球暖化是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根本原因之一。香港作為沿海城市,尤其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酷熱天氣日數預計將持續增加。 這提醒我們,除了應對眼前的熱浪,更需要從長遠角度思考如何適應氣候變化,例如加強城市綠化、改善建築設計以提高散熱能力、推廣節能減碳等。
攜手應對熱浪,共創健康未來
面對未來八日的高溫挑戰,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天文台的特別提示是個重要的提醒,敦促我們提高警覺,採取有效的防暑措施。 從個人層面做好防護,到社區層面互相關懷,再到城市層面應對氣候變化,每一步都至關重要。讓我們攜手應對這波熱浪,確保自己和身邊的人都能健康平安地度過這個炎熱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