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首談AI大棋盤 1.5萬公務員自主研發AI

人工智能,這個詞彙在今日香港的科技藍圖上,無疑是最耀眼的一顆星。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近期透過他的首篇網誌,為我們揭示了香港在發展人工智能領域的宏大「大棋盤」,並透露了一項令人矚目的數字:已有超過1.5萬名公務員正在使用香港自主研發的生成式文書輔助應用程式「港文通」。 這不僅是一個數字,更是香港在人工智能應用上邁出堅實步伐的生動寫照。

這個「大棋盤」究竟是什麼模樣?它包含了哪些重要的棋子?而這超過萬人的公務員應用,又意味著什麼?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剖析香港的人工智能發展策略,看看這場科技博弈如何牽動未來,又將如何影響你我。

擘劃未來:香港人工智能發展的大棋盤

人工智能已非遙不可及的概念,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世界,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孫東局長在網誌中強調,人工智能不只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更將成為國力的重要體現。 這番話語,點出了香港發展人工智能的迫切性與戰略高度。

香港,作為國家重要的科技力量,並沒有在這場全球性的科技競賽中缺席。政府在三年前已開始佈局,並於2022年底發布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將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列為優勢產業。 到了今年,《財政預算案》更將其提升至關鍵產業的地位,足見政府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 這個「大棋盤」,正是在這份藍圖的指引下逐步展開。

發展人工智能生態圈,離不開幾個關鍵要素:基建、算力、技術研發、應用、治理監管,以及人才培訓。 孫東局長在網誌中,正從這些方面勾勒出香港的策略與重點工作。

其中一個重要的棋子,是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算力。算力,就像是人工智能的大腦,是支撐算法運行和數據處理的根基。 數碼港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首階段設施即將投入服務,目標在明年逐步提升至三千匹的高階算力水平,而香港在短期內將可提供合共五千匹的算力,為本地的算力需求提供重要支撐。 此外,政府也正加快沙嶺創科用地的改劃程序,擴大預留作數據中心及相關用途的用地,期望透過市場力量加速數據相關產業的發展。 充足的算力,是香港在人工智能賽道上馳騁的硬體基礎。

核心驅動:自主研發與技術創新

在這個「大棋盤」上,自主研發無疑是最具戰略意義的一步。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挑戰,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香港迅速制定了整合本地科研力量、自主研發大語言基礎模型的策略。 在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支持下,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應運而生,並在短短一年內成功研發出香港首個大語言基礎模型。 這個模型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價值觀,為開發各行業不同類型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HKGAI的成果不僅止於此,它還將DeepSeek的底座模型架構與自身模型的數據處理功能有機結合,推出了HKGAI V1大語言基礎模型版本。 港科大首席副校長、HKGAI主任郭毅可介紹,這是業界首個基於DeepSeek全參數微調並持續訓練產生的大模型,依託香港本地獨有數據,實現了DeepSeek的本地化。 這樣的自主研發能力,是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站穩腳跟的關鍵。

除了HKGAI,InnoHK平台下還有14所聚焦人工智能與機械人技術的研發中心,致力於技術開發並將其轉化應用於不同領域。 此外,政府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宣布預留10億元成立人工智能研發院,期望整合HKGAI的成果,推動更深入的應用與創新發展,並成為推動本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孫東局長指出,現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研發門檻愈來愈高,單靠個別團隊難以完成,希望透過研發院這個平台匯聚力量,共同推動技術突破。

應用先行:公務員的「港文通」體驗

將科技落地應用,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而政府部門作為社會運行的重要一環,其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對於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具有示範意義。孫東局長在網誌中特別提到,香港自主研發的生成式文書輔助應用程式「港文通」,去年至今已有超過1.5萬名公務員使用。

這個數字不僅反映了政府內部對於應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的積極態度,也展現了本地研發成果的實用性。據悉,「港文通」主要用於輔助政府人員的日常文書工作,例如草擬文件、要點總結、翻譯等,目的是透過善用科技,優化公務員的人力資源運用。 有關方面表示,該系統在政府內部試用後,公務員對其評分非常高。 截至今年初,政府內部已有超過12000人使用「港文通」,而短短一個月內,這個數字就增長了3000人,顯示其受歡迎程度和應用範圍的快速擴大。

數字政策辦公室作為政府推動數字政策的頂層設計,正擔當著引領政府內部及不同界別應用人工智能的領軍角色。 除了「港文通」,政府在今明兩年推出的數字政府及智慧城市「百項方案」中,也有接近一半涉及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科技的應用。 這些實質性的應用案例,為人工智能技術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生態建設:人才、資金與產業連結

構建一個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生態圈,除了技術研發和應用,還需要人才、資金和產業的緊密連結。孫東局長強調,香港正從硬件設備及資金、教育及人才庫等方面著手,逐漸築起人工智能發展體系。

在資金方面,政府已推出30億元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旨在對接算力及研發應用的供求雙方,為人工智能科研創新提供燃料。 此外,政府設立的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和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也將支持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企業在香港建立智能生產設施,並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新興產業。 這些資金的支持,為人工智能的研發和產業化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

人才,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石。政府正透過一系列措施壯大創科人才庫。例如,「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已吸引人工智能界別的非本地人才來港。 同時,人才清單中也納入了資深人工智能專家等專業工種,為符合資格的外來人才提供入境便利。 未來,香港更希望利用本地研發的大語言模型平台服務八千萬海外華人,這也將吸引更多相關人才和企業。

此外,香港正積極打造成為國際數據港,期望吸引更多人工智能企業來港發展。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也將聚焦發展人工智能等核心前沿科技,並建立數據跨境流動管理機制,鼓勵海內外人工智能企業落戶。 這些舉措,旨在為人工智能產業提供優越的發展環境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挑戰與前景:大棋盤上的博弈

香港在人工智能發展的「大棋盤」上已經布下多枚關鍵棋子,但這場博弈充滿挑戰。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其他國家和經濟體也在大力投入人工智能領域。 香港需要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不斷調整策略,抓住機遇,同時也要應對潛在的風險,例如人工智能的安全、可信與負責任議題。

然而,香港也擁有獨特的優勢。背靠國家這個龐大的腹地,香港可以更緊密地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利用好「一國兩制」的優勢,聯通世界,做大做強自己。 香港在科研方面的優勢,以及InnoHK平台匯聚的頂尖人才和研究機構,為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展望未來,隨著數碼港超算中心算力的提升,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的成立,以及「港文通」等應用程式的普及,香港的人工智能發展「大棋盤」將會越來越清晰和亮麗。 港產聊天機械人「港話通」也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向社會開放,這將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到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

香港正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人工智能的浪潮,通過基建先行、自主研發、應用落地和生態建設等一系列策略,力求在這場全球科技競賽中取得先機。這不僅關乎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更關乎香港未來的競爭力和市民的生活品質。這盤「大棋盤」,每一步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