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時制宜推進環保的務實之路:從「走塑」看香港的綠色步伐
環境保護是全球關注的議題,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亦積極推動各項環保政策。然而,在複雜的國際形勢和經濟挑戰下,如何平衡環保目標與社會經濟發展,成為政府必須深思的問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提出的「因時制宜推進環保」策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種務實的施政理念,旨在以「最少代價,最大效益」來推動環境保護,避免在艱難時期對市民和業界造成過重負擔。
「走塑」先行的挑戰與應對
首階段的即棄塑膠管制已於2024年4月22日實施,涵蓋了發泡膠餐具、膠飲管、攪拌棒、叉刀匙和碟等。 雖然在法例實施後,市民和業界普遍配合,外賣「走餐具」的比例顯著上升,部分連鎖食肆更有超過八成顧客選擇不取餐具,估計每年減少超過6000萬套即棄餐具棄置於堆填區,成效可謂顯著。 然而,第二階段的「走塑」計劃,即全面管制膠杯、膠碗、膠飯盒及其容器蓋等,目前仍未有確切的實施時間表。
這背後的原因,正是「因時制宜」理念的體現。謝展寰指出,雖然市場上已有非塑膠替代品,但餐飲業提供的食品種類繁多,對於食物容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現有的替代品在種類、品質、普及性和可負擔性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 硬性推行第二階段管制,可能會對業界,尤其是中小企,帶來額外的營運壓力。因此,政府選擇穩慎前行,尋求平衡環境保護與業界持續發展的最佳方案。
年中測試:務實尋求替代方案
為了推進下一階段的「走塑」工作,環保署正採取積極行動。 預計今年年中,環保署將與業界和一些大型餐飲集團合作,在不同的餐廳營運場景進行產品測試。 這次測試的重點在於尋找業界普遍接受、對市民生活影響最少的替代品。 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透過實際應用和回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替代品的表現,包括其在盛載不同食物種類時的適用性、密封性、安全性以及成本效益。 這種與業界緊密協作的方式,體現了政府願意聆聽業界聲音,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步伐的靈活性。
除了產品測試,環保署也持續與非塑膠替代品供應商探討改善產品質量,並建立「綠色餐具平台」,提供超過170間供應商和2000款非塑膠即棄餐具產品資訊供業界參考。 這些措施旨在為業界提供更多選擇和支援,降低轉用替代品的門檻。
長遠視野:建立綠色生活文化
「因時制宜推進環保」並非意味著放慢環保步伐,而是以更聰明、更具彈性的方式實現目標。 謝展寰在網誌中提到,未來香港可以從多個方向推進環境保護,包括加強宣傳教育、緊密與行業協作、善用市場力量發展環境基建,以及協助綠色經濟轉型。
宣傳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變市民的行為習慣是推動環保的基石。例如,鼓勵市民自備可重用餐具,減少對即棄產品的需求。 同時,政府也看到善用市場力量的潛力,例如通過私人機構承建區域供冷系統,可以節省大量政府工程開支,並推動綠色基建的發展。 此外,協助綠色經濟轉型,扶持環保產業的發展,也能創造新的經濟機遇,將環保挑戰轉化為發展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謝展寰也提到,即使在推進環保的過程中,也要避免加重市民和經營困難者的負擔。 這句話提醒我們,環保政策的成功實施,需要考慮到社會的承受能力和公平性。 在推行新措施時,必須充分評估其對不同群體的影響,並提供相應的支援措施,確保環保進程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
結語:穩慎前行,共建可持續未來
謝展寰的表態,為香港的環保之路描繪了一個務實的藍圖。 「因時制宜」的策略,並非停滯不前,而是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尋找最適合香港的環保路徑。 通過年中在餐廳進行的產品測試,政府展現了謹慎推進第二階段「走塑」的決心,並願意與業界攜手合作,尋求可行的替代方案。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表明政府在推動環保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社會各界的實際情況。
建立真正的綠色生活文化,需要政府、業界和市民的共同努力。 透過持續的宣傳教育,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透過與業界的緊密協作,找到更環保、更經濟可行的替代方案;透過善用市場力量和推動綠色經濟,將環保融入經濟發展。 香港的環保之路,任重而道遠,但只要秉持務實「因時制宜」的原則,穩慎前行,相信定能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下一代留下一個更美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