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訴公署刪報告惹爭議 狄志遠怒斥曖昧回應要求揭真相

公署「刪」報告風波:透明度的考驗與公信力的維繫

香港申訴專員公署最近的網站更新,意外地引發了一場關於政府資訊公開與機構公信力的討論。這場風波的核心,在於公署網站移除了大量二○二三年四月之前的調查報告及相關資料,甚至將詳列市民投訴個案的「《公開資料守則》個案」欄目整個刪除,惹來立法會議員狄志遠等人的強烈不滿與質疑。此舉不僅影響了公眾查閱歷史資訊的便利性,更觸及了申訴公署作為獨立監察機構應有的透明度與問責性。

風波緣起:無聲無息的「消失」

申訴專員公署,這個根據《申訴專員條例》成立的獨立法定機構,其職責是監察香港的公共行政,調查涉及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的行政失當申訴。過往,公署的網站是公眾了解其工作、查閱調查報告及相關資訊的重要平台。然而,近期的網站更新卻讓許多舊有資料「人間蒸發」。根據報道,網站目前只保留二○二三年四月之後的調查報告、新聞稿、調解協作實例,以及二○二二至二○二三年度起的年報。這意味著大量過去的調查成果和案例,包括追溯至二○一三年的報告,一夜之間變得無法直接在網上查閱。

更令人關注的是,過往旨在協助公眾了解《公開資料守則》、並列出相關投訴個案的專屬欄目也一併消失。 這個欄目在二○一四年由時任申訴專員劉燕卿推出,目的是提升公眾對索取政府資料權利的認識,並提醒各部門避免不合理地拒絕公開資料。 它的消失,無疑增加了公眾獲取相關資訊的難度。

官方解釋:管理與準確性的考量

面對各界的質疑,申訴公署作出了回應,解釋網站更新是為了「確保網站內容準確和有效管理」,並「方便公眾找到最新和最相關報告」。 公署表示,被移除的資料會長期保存,並非刪除,市民仍可書面申請索取。

然而,這樣的解釋並未能平息眾怒。立法會議員狄志遠直斥公署的回應是「喞牙膏回應」,質疑在現今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設計儲存及搜尋系統並無難度,不明白為何需要刪除內容才能確保準確。 他認為,公署作為代表市民監察政府的機構,理應保持高透明度,以便獲得市民信心。 移除舊有報告,增加市民查閱資料的程序,不符合公署一貫的宗旨,更有可能損害其公信力。

跨黨派的憂慮與質疑

申訴公署的這一做法,不分黨派地引發了多位立法會議員的批評。工聯會議員鄧家彪質疑公署只保留二○二三年後報告的理據,認為只保留兩三年的時間太少。 實政圓桌議員田北辰則批評公署的解釋不合理,認為開設一個資料庫即可解決管理問題。 有前高官也指出,良好政府管治應重視透明度和問責性,申訴公署作為督促政府提高資料透明度的機構,現在的做法顯得有些諷刺。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認為,只要網絡結構清晰,網站即使內容再多也不會難找,並以上市公司不會只放兩年年報作比喻,質疑公署的理據。 他強調,公署揭露政府過往缺失的報告,對公眾知情權和政府建立公開透明形象至關重要,不應將其視為需要收起的事項。

公信力的維繫:公開與透明是關鍵

狄志遠議員強調,申訴公署的公信力至關重要,只有保持高透明度,才能獲得市民的信任。 他認為公署這次的處理手法,被動且未能釋除公眾疑慮,擔心長此下去會影響市民對公署的信心。 他敦促申訴專員陳積志公開交代事件,並建議公署盡快召開記者會,開誠布公地解釋,若做法合理,應說服公眾;若有漏洞,則應及時修改。

這次事件不僅是網站資料移除的問題,更是一個關於機構如何維護其公信力、如何在科技發展的今天更好地履行其公開透明職責的考驗。申訴公署的存在,正是為了確保政府運作的公正與效率,其自身的透明度,是其履行職責的基石。若公署未能有效地處理這次風波,釋除公眾疑慮,不僅會損害其自身的形象,更可能影響市民對整個政府監察機制的信心。

未來的路:重新思考資訊公開的意義

這次申訴公署網站風波,是一個提醒。在數字化時代,資訊的可達性與透明度是衡量一個機構開放程度的重要標準。雖然公署表示資料並未刪除,但將原本公開可查閱的資訊轉為需要書面申請,無疑是增加了獲取信息的門檻,與資訊自由的基本原則背道而馳。 尤其對於學者、研究人員以及有需要參考過往案例的市民而言,這是一種不便。

申訴公署應認真聽取各界意見,重新審視其網站資料公開的政策。或許可以考慮建立一個功能完善的資料庫,妥善保存所有歷史報告,並提供便捷的搜尋功能,以便公眾隨時查閱。這不僅能回應市民的訴求,更能展現公署積極維護資訊公開的態度,進一步鞏固其作為獨立監察機構的公信力。畢竟,資訊公開是良好管治的重要一環,而申訴公署正應成為其中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