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老翁遭小巴撞擊昏迷送醫救治

街頭悲歌:牛頭角小巴意外敲響長者交通安全警鐘

生命的脆弱與無常,總在不經意間以令人心碎的方式呈現。當我們以為每天的日常是理所當然,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便可能瞬間改變一切。牛頭角,這個人來人往的社區,近日再次傳來令人扼腕的消息:一位老翁在街頭遭遇小巴碰撞,昏迷送院搶救。這不僅是一宗單純的交通意外,更是一記響亮的警鐘,提醒我們長者在交通環境中的脆弱性,以及社會在保障他們安全方面所面臨的挑戰。

意外的經過與傷者的情況

根據現有的報導,這宗令人痛心的意外發生在今日(18日)上午約9時,地點位於牛頭角道297號玉蓮台對出。一輛沿牛頭角道往九龍灣方向行駛的紅色小巴,在行經上址時,與一名正在橫過馬路的男子發生碰撞。傷者是一名年約84歲的老翁,他在被小巴撞倒後頭部受到重創,當場倒地昏迷,失去呼吸脈搏。救援人員迅速趕到現場,將傷者送往聯合醫院進行搶救。警方目前正就事故原因展開調查。

這宗意外讓人不禁聯想到過去發生在牛頭角的類似事件。去年(2023年)5月,同樣在牛頭角道花園大廈對開,一名84歲老翁在過路時被一輛紅頂小巴撞倒,頭部重創倒地,送院後情況嚴重。 而在2020年7月,一名73歲老婦在牛頭角振華道橫過馬路時,遭一輛小巴撞倒並被拖行逾200米,最終不幸身亡。 更早的2016年8月,樂華南邨對開亦發生過一宗致命意外,一名79歲、居於安老院並有認知障礙的老翁,在深夜離開院舍後被小巴撞斃。 這些悲劇一再上演,是否揭示出牛頭角地區在交通安全,特別是針對長者的保障上,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牛頭角的交通環境與長者面臨的挑戰

牛頭角作為一個發展較早的舊區,其交通網絡複雜,包含了車流量大的主要幹道,以及一些設計可能未能完全顧及長者需要的行人過路設施。許多長者居住在這一帶,他們的行動能力、視力、聽力及反應速度可能隨年齡增長而有所下降,使得他們在複雜的交通環境中顯得更為脆弱。

斑馬線的設置、交通燈的等待時間、行人路的安全程度,以及司機的駕駛態度,都可能對長者的過路安全構成影響。有報導指出,在一些長者經常出入的區域,行人過路設施可能不足,或者需要等待較長時間的交通燈,導致部分長者選擇冒險橫過馬路。 此外,部分司機可能存在不遵守交通規則、車速過快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些行為對於行動緩慢的長者而言,無疑增加了發生意外的風險。

長者交通安全的深層次思考

牛頭角連串的長者交通意外,不僅是個別事件,更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如何有效提升長者的交通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檢討及改善現有的交通設施是當務之急。針對長者經常出入的區域,應評估現有斑馬線和交通燈的設置是否足夠便利和安全。考慮增加行人過路設施,延長交通燈的綠燈時間,或者設置更清晰的標誌和提示,都能有效提升長者的過路安全。

其次,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同樣重要。向長者及其家屬普及交通安全知識,提醒他們注意過路安全,選擇安全的過路地點和時機,並鼓勵他們使用輔助工具(如拐杖)以提高辨識度。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司機的教育,提醒他們在行經舊區或長者經常出入的地方時,應格外小心,減慢車速,並時刻留意路面情況。

再者,科技的應用也能發揮作用。例如,在長者活動範圍較大的區域,可以考慮設置智能交通系統,通過感應器偵測行人流量,自動調整交通燈號,或者在車輛接近時發出警示。

結語:共同構建更安全的社區環境

每一宗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交通意外,都是一次沉重的提醒。特別是當受害者是社區中的長者時,更讓我們深感痛惜。牛頭角的老翁小巴意外,再次將長者交通安全議題推到我們面前。這不僅是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責任,更是我們每一個社區成員應當關注和努力的方向。

構建一個對長者更友善、更安全的交通環境,需要政府、社區組織、運輸業界以及每一位市民的共同參與。讓我們從關注身邊的長者開始,提醒他們注意安全,並共同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更加安心、更有尊嚴的生活空間。願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讓牛頭角,以及香港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成為長者安全出行的樂土。